参加历届“科技新浙商”评选的企业家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
如果不是科技创新
我们坚持不到现在
》》》》 编者按
2011年,中国民企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3年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寒意依旧存在,当年被浙江民企顿悟的转型呼声,也依旧响亮。越来越多企业家意识到,创新力、创新意识,是企业发展的最强推动力。
然而,就像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说的,如果你选择了科技创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所有创业模式中最艰难的一条道路。
科技新浙商评选活动开展了3年,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些企业的浮沉,但多数坚持下来的科技浙商,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尽管自主创新的路很艰难,前途却是豁然开朗,如果不是科技创新,我们也支撑不到现在。
参选“科技新浙商”的经历,让风投注意到他们
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是2009年第一届科技新浙商的提名者。3年过去了,如今他已经是风云浙商的候选人,进入到2011年风云浙商30强。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丁列明说,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高效益,是科技创新的能量所在。“2011年我们企业已经扭亏为盈,预计2012年,公司销售额可以达到2.5亿元。”
在传统产业普遍遭遇困境时,贝达却在逆势中打开新局面。丁列明说,这全靠对科技创业的坚持。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贝达药业也曾一度出现资金紧缺的问题,这对放弃在美国当病理科医生,一心回国创业的丁列明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
如今,丁列明回忆起这段经历很是感慨:“当时对科技创业者来说,的确是个最坏的时机,但同时也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正是这样的大环境,让企业从资金到政策,获得了很多支持,让他这样一名海归,有机会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这在美国是无法想象的。
2011年7月,贝达药业研发的抗肺癌新药盐酸埃克替尼成功上市,5个月就取得了7000万元的销售额。丁列明说,这是市场对科技成果的肯定,而科技型企业要做的就是将实验室的成果,开发成产品,让它最终走向市场。
2009年参选科技新浙商的经历,也让丁列明印象深刻,似乎从那时起,风投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这支潜力股。就在2009年年底,世界500强医药企业礼来旗下的亚洲投资基金,与丁列明达成了投资意向。眼下在新药研发领域,贝达已经被视为经典投资案例。
本报记者 朱平
科技型企业上升阶段,不必打肿脸充胖子
尽管2011年大环境并不景气,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伟明,却带着团队杀出了一条“创收路”。
“2011年企业利润比前年翻了一番。”林伟明说,“之前,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中,数一数二的企业里,只有‘南车’和我们有合作关系;去年开始,‘北车’和‘大连船舶’,也主动来买我们的弯管设备。”
谈起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的买家,这位第二届科技新浙商获奖者诚恳地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目前的政策环境好。“北车、南车之前都是买进口的,这几年,国家出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买国货,我们自主创新的产品,比起国外的,在售价、质量上都更优,自然吸引他们来买了。”
林伟明说,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突破。201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就占了总销售收入的15%。
在保证对科研投入的同时,林伟明还强调注意贷款的额度。去年经济形势吃紧,不少企业遇到了资金周转问题,也确实有出现“跑路”的现象。“我倒是觉得,做企业,胃口一下子不用那么大。尤其是做科技型企业,关键的研发投入基本可以准确估算,稳扎稳打是核心。”林伟明一直坚持,在技术不断升级的时期,没必要争大牌的名声,打肿脸充胖子。
对于今后的路要怎么走,林伟明的目标很明确:“企业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自主研发核心产品,不断提升技术,在自己领域的技术水平上向发达国家看齐。”
本报通讯员 刘千 本报记者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