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3版:浙中城事·春运

17岁“验票员”的一天

验一张票,只用不到10秒,左手伸出两次,右手盖章一次
遇到贵州老乡,她会用家乡话道一声:“一路顺风!”

  1月10日晚上6点,义乌火车站入站口灯火通明,广场上挤满了等待验票进站的旅客。

  伍芝菊端坐在实名制验票区的8号窗口内,她已经连续工作了10个小时,和她换班的夜班同事还没来。

  每验一次票,伍芝菊左手要伸出窗口两次,右手要盖章一次。

  这时,室外温度只有4℃,她的脸冻得有点发白,嘴唇干裂,没戴手套的手冻得红肿。

  伍芝菊只有17岁,金华市成功学校的高一学生,学习乘务专业的她今年第一次参与春运志愿实践,和其他61名同学一起成为第一批验票员。

  她是贵州都匀人,每当看到去贵州方向的旅客,她都会用家乡话说声:“老乡,新年快乐!一路顺风!”

一个下午,小姑娘只喝了一口水

  义乌火车站是今年上海铁路局指定的两个节前实名制电子验票试点大站之一。作为浙中地区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春运以来,义乌火车站每天发送旅客2万人(次)以上。

  为了电子验票,义乌站开设了8个验票窗口和一个铁警应急窗口,每个窗口配有一个身份证识别仪、车票扫描仪和手提电脑。

  伍芝菊被分配到8号窗口,每上来一个旅客,她先将旅客的身份证放在识读器上,再用扫描仪扫过车票条形码,直到手提电脑屏幕上显示票、证“信息一致”,她才在票面上加盖一个红色的图章,然后放行旅客。

  整个过程大概在5秒到10秒,每天,她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

  从下午2点到6点10分,伍芝菊只去候车室喝了一口水,顺便上了一次厕所,连午餐时发放的橘子都放在工作台上没动。

  “太忙了!根本想不到要吃橘子。”晚上6点22分,伍芝菊终于在食堂吃上了快餐,虽然饭菜都冷了,她还是狼吞虎咽。

她常常受委屈,只因有些旅客心太急

  因为毕业后有可能从事相关工作,对伍芝菊来说,这次当验票员的实践机会很宝贵。

  不过,有时,她也感觉还很委屈。

  1月10日上午,一个去四川的大姐验票时提供不出身份证,只能提供驾驶证。伍芝菊核实身份信息时多用了点时间,大姐就甩过来一句:“会不会看啊?不会就不要来这儿!”

  伍芝菊当时一句话也没说,递回去的时候脸上依旧挤出了笑容,“我想,可能她急着赶车吧。”

  下午,有一伙贵阳人过来赶火车,大包小包行李很多,时间很紧,但票上的名字和身份证名字都不一致。原来他们的票是老板订的团体票,当时发票的时候没对号给。

  “他们肯定很着急啊,但‘人、票、证’对不上号的,不能放行。”在9号铁警窗口前,他们说了好久都讲不清,一伙人都有点年纪,有的都不会普通话,这时,伍芝菊的乡音发挥了作用,她马上赶去充当“翻译”,帮忙解释了事情经过。

  办了临时证,一伙人终于能进站了,伍芝菊用乡音说了句:“新年快乐!一路顺风!”老乡们也回了句:“新年快乐!”

  伍芝菊说,这句话让她一天都很温暖。

不回家的她送千万人回家,她很开心

  伍芝菊的老家在贵州都匀,一家人都在金华打工,父母摆摊卖菜,姐姐在工厂上班。

  1月初,家人都提前回家了,而伍芝菊因为要参加春运志愿实践,不能回家过年,“家里爷爷奶奶等着我家人回去过年,我知道,其他家庭也一样,家人都盼着他们回去。”

  工作的时候,伍芝菊总是保持笑容,但当提到爸爸时,她突然落泪了。

  去年6月,爸爸遭遇了严重车祸,“两根肋骨断了,大半年时间都在休养,以后不能干重活了,今年回老家后不出来了。”

  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一会儿又笑了:“等我工作了,我就能养他们了。”

  虽然今年回不了家,但伍芝菊说,能送千千万万人回家团聚,“很开心,一点不累。”

  本报记者 黄娜 本报实习生 沈欣华 文/摄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春运 j0003 17岁“验票员”的一天 2012-01-12 2296975 2 2012年01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