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时评·个论

积木房好搭,心结难解

  据《北京晨报》报道,日前,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的一篇课文引发争议。有家长发微博质疑这篇名为《平平搭积木》的课文中,关于家里怎么分房间的描述有导向错误,认为不符合现代伦理。课文中的分配方案是,爷爷和他的书一间,奶奶和平平一间,爸爸和妈妈一间。该家长表示,应该是爷爷和奶奶一间,爸爸和妈妈一间,平平自己一间。

  于是有人指出,不同家庭的房间分配依据不同,不能强求一致,孩子何时分房独自睡,也要因人而异。应该说这是持平之论,课文总体看也并无“科学性错误”。那么那位发微博的家长纠结的到底是什么呢?

  叶圣陶有一句很朴素的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你可以要求一篇课文是个“好例子”,最好能让学生凭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逐步“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但说到底,它又“无非是个例子”。而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显然会大大歪曲了这句话,一篇课文绝不只是一个“例子”,它常常会成为“卷子”的组成部分,成为“标准答案”。平平和奶奶睡一间,这倒似很难设计“好”题目,因为这不正是很多中国家庭祖母带孙儿的常情常态吗?难不成平时叫老母亲带孩子睡,在文章里倒要矫情一把?如果改成平平自己一间独自睡,那就正好适合出题,预计参考答案是“独立精神”之类的。

  我想问题的纠结点就在于此。那位家长不是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个“现代伦理”的培养目标吗?他绝对应该知道祖母带孙儿睡一间房在中国很正常,但他同时知道“例子”很可能会变“卷子”,正因如此,他觉得为培养孩子的“现代伦理”观,应该改一改这个“例子”。如果说学校教育真的只是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那么教学将会真正获得解放,教师、学生、家长都将如释重负。比如,根本没必要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为探讨“平平是一个怎样的小孩”,一直纵深挖掘、横向拓展,挖掘、拓展到“平平爱学习”为止,学生解释说:“不爱学习就搭不好积木!”这就是不知多少年来最权威的“精雕细琢”的教材教法,有的老师甚至还会为学生这么有“悟性”而窃喜。

  但放眼各地,小升初搏战之惨烈,早已不是秘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也得把这个“例子”掰开揉碎、砸扁榨干,让这个例子的功效最大化才能心甘,才会心安。

  这篇课文其实还有一半,“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平平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现实世界中,小时候或许也曾受过类似教育的房产商们,这些长大了的“平平”,可肯无偿“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


钱江晚报 时评·个论 a0016 积木房好搭,心结难解 2012-01-12 2297179 2 2012年01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