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3版:读书

专访浙江莎士比亚研究学会会长洪忠煌——
只有两本字典,没有稿费、没有图书馆

朱生豪留下的是一种精神

  “朱生豪先生是引领我走进莎士比亚艺术殿堂的第一人。和我一样,太多太多的人都是由他领进门的。他的散文体《莎士比亚全集》译笔流畅典雅,文句琅琅上口,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传递莎剧的气派,给我们的内心留下酣畅淋漓的记忆。”

  当被记者问及怎样评价朱生豪的影响,浙江莎士比亚研究学会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洪忠煌说出这一番话。

  朱生豪了不起在什么地方?他的不足与争议在哪里?这位南湖才子,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怎样的文化遗产?

  “英文和中文,是两种极为不同的语言,在他笔下竟能吻合到这般程度,足见朱生豪功力之深。”洪忠煌说,朱生豪文学修养颇深,更难得的是汉、英语都很有造诣,所译莎剧斟字酌句、通俗易懂,较他人的译本以典雅传神见长。“他初期所译的几部多为喜剧,如《暴风雨》、《仲夏夜之梦》等,译笔轻快;后期所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等悲剧、历史剧,译笔更是精辟而流畅。”

  不过,对于朱生豪的莎剧译本,学界也是争论不断。其焦点在于很多删改——莎剧中许多双关语、猥亵语和其他难译之处,已被改写、回避或删去了。可以说,朱译本其实是一个“洁本”。

  在回忆朱生豪的译莎工作时,宋清如曾写道:“原文中偶有涉及诙谐类似插科打诨或不甚雅驯的语句,他就暂作简略处理,认为不甚影响原作宗旨。现在译文的缺漏纰漏,原因大致基于此。”

  “未能忠实地移译莎剧中的大量粗俗语,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朱译本的一大不足。”洪忠煌告诉记者,其实粗俗语也是莎剧的一大特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而且有其特定的戏剧作用。“考虑到朱生豪所处的年代,这种处理可以理解。但这样一来,很多地方就不能客观反映原作的风貌,与朱生豪本人的宗旨也是相悖的。”

  学者朱俊公就此评价道:朱生豪善于传达莎翁高雅文字的“神韵”,却不善于,或者说不屑于传达莎翁粗俗文字的“神韵”。而粗俗和猥亵的语言,在生活充满乐趣而无所顾忌的莎士比亚笔下是很多的,特别是在他的喜剧里。“净化之举,虽包含译者一番良苦用心,却是不足取的。”

  不过洪忠煌认为,我们不该苛求朱生豪。“他译莎的1935年到1944年,正是中华民族陷入最深重苦难的10年,外敌入侵、战乱频频。在连饭都吃不饱的环境下,朱生豪手头除了原著,就只有两本字典,没有稿费、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同行可交流,参考资料严重不足。”

  对于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朱生豪意味着什么?“他的才学固然令人钦佩,但价值更高的,是他的精神。”洪忠煌说,“尤其是,他那种一定为民族争一口气的志向和勇气,那种传播人类最宝贵精神财富的神圣使命感,对于今天被物质和私欲严重侵蚀的中国知识界,如同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本报记者 屠晨昕


钱江晚报 读书 c0003 朱生豪留下的是一种精神 2012-02-05 钱江晚报2012-02-0500025 2 2012年02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