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本地新闻·西湖边

西湖残荷开始清理

  本报记者 肖菁

  《红楼梦》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宴已毕,众人游园,到了荇叶诸,分乘两只棠木舫。舟行水上,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间了,天天逛,哪里还有叫人来拔的工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不留住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人拔去了。”

  说着,已到了花溆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留得残荷听雨声,可不仅仅只是大观园中的情怀。细心的市民肯定留意到了:西湖边的残荷今年留得特别迟。这一湖残荷,留住的是城市的别样风情。

西湖残荷开始清理

  昨天中午1点左右,记者赶到北山路的断桥,这一带水域里有大片残荷,枯黄弯折的残荷茎叶有些还在水面上,有些已经随着莲蓬沉到了水下。

  西湖水域管理处主任陈琳告诉记者:“西湖残荷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即使谢了,也别有景致。这几年,我们应游人、市民的要求,每年都尽量不去破坏这些残荷,让这份景致保持时间长一些。今年的残荷保持时间比往年要长一点。我们去年大概是1月中旬清理的,今年按照计划,会在这两天开始分批清理西湖里各处的残荷了。”

  西湖水域管理处说,今年因为没有冰冻,所以残荷留到了现在。收割过程估计将持续半个月到20天。喜欢拍残荷的人可得抓紧了。

  本报记者 黄敏 (感谢报料人郑先生)

留下“一池萍碎”,只为与你痴痴相对

  杭州的城市性情很值得说道,铿锵的一面有“杭铁头”的叫法,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在一些小事的处置上却越发体现出细致妥帖。

  去年有人感怀“美丽的落叶,能不能多留两天”,从园文,到环卫,还有诸如植物园这样的公园,都出来想办法,不污染环境,不造成麻烦,又能满足视觉的愉悦,哪些地方必须扫,哪些地方可以留,一天里什么时候清扫,都有了新规定。结果是城市里的人也能体会到踩着落叶沙沙作响的丛林感。

  这样的城市管理与人情的互动,其实在“残荷”问题上,早在两年前,也配合过一档。

  历年来,等到秋风乍起时,西湖里的一处处日渐残败的荷花塘,都是要清理的,为的是保持湖水清洁,也为了来年荷花的顺利抽芽。

  但是,爱好残荷的人有点戚戚然。他们认为,独特的残荷也应该成为西湖的一道风景。

  2010年,西湖水域管理处做了个决定,推迟残荷清理时间。于是前些年11、12月份就已经绝迹西湖的残荷,就这样生生地和西湖多缠绵了两个月。

  这两年来,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夕阳下,北风里,一些人面对 “一池萍碎”,支了三角架,长枪短炮,痴痴相对。好摄之友“杭州老潘”就是长枪短炮中的一个。

  “以前一到9月份,就得赶紧去拍残荷,因为留不住,难得。”老潘拍残荷有年头了,可心里一直挺有遗憾:雪中的残荷总是拍不到,不过这个心愿,因为多留了俩月残荷,在2010年已经圆上了。

  在他看来,残荷代表的是西湖的另一种秋冬美,一种看似缺憾却充满张力的美感:“拍残荷,最要紧是拍得简洁,突出它的线条。如果加上雪景那就更美了,白茫茫的一片湖面,突然多出了一片黄色,色彩太棒了。”

  残荷留对了。

残荷美如何赏,摄影记者细细说

  现在欣赏残荷的,大多已不是黛玉般愁苦女儿心态,倒是觉得看惯了“领水红旌举,率天绿成军”的盛夏荷塘,“更助秋情”的残荷别有一番姿态。

  残荷的美怎么欣赏,让我们从摄影师的视角来体会一番。本报摄影记者董旭明说,残荷可以分时间分阶段来看——

  十月,北山路的梧桐树叶片片金黄,而湖里莲蓬高举,荷叶尚在。这个时候适合看场面,远近,点面,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满池荷叶像秋天的盛装舞会。

  十一月,荷叶开始落败,深深浅浅地浸在湖水里,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叶面低垂就像倒扣的钟,碰到感伤的人,能读出“花凋香渺谢红妆”、“独留残叶对秋光”繁华殆尽的沧桑感。

  十二月的荷花则一反常态,呈现出难得一见凌厉姿态。为什么这么说,这时如果荷叶尚存,也早已经去了叶面,只剩得满盘茎脉。我曾经见过一张片子,满幅就是一张荷叶,犹如一面网,褐色低沉,阡陌交错。有的荷叶已经完全入水,湖面上的只剩千折百回的茎杆,连着湖水倒影,一条条几何线条错落有致,构成了植物难得的抽象美。

  喜欢残荷的人,每逢下雪,或结冰,都是不能错过的欣赏时机,看荷叶覆雪的形态,看茎杆附近冰裂的细纹,这时候的片子如果后期做点效果,会相当震撼。


钱江晚报 本地新闻·西湖边 a0005 西湖残荷开始清理 2012-02-05 钱江晚报2012-02-0500012;钱江晚报2012-02-0500010;2319403;钱江晚报2012-02-0500014 2 2012年02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