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8版:读书

理发匠的哲学

  陈克海

  刘亮程似乎总能在常见的事物中抖出令人震撼的现实。还有什么比学会过日子更重要?还有什么比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更激动人心?

  有那么几年,我尽可能搜寻关于新疆的消息,想搞明白那块土地上的人和事,他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毫无疑问,新闻报道中的那片土地,因为更倾向于宏大的社会新闻,而少了日常细节,很容易给人以片面之感。

  《在新疆》里,透过刘亮程对新疆的家常书写,我看到了一个和想像更加接近的地方,那里气候干燥,易于保存梦境。

  他刻意抑制着批判的热情,想为那些热情生活的人们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知有没有所谓认命的文学,不知那些聪明地将就着过着不够精彩生活的人们,有没有进入过作家的视线,毫无疑问,刘亮程注意到了。我说的可不是所谓对底层人物命运的书写,尽管看起来刘亮程写的也是那么一些不起眼的人。

  那些普通的买买提,他们活得如此朴实,又如此恣意。那个理发匠,有着新疆大学法律系文凭的买买提,毕业三年都没找到工作,就做开了剃头生意。“只是为了不让自己闲下来。”(《生意》)他哪儿都没去过,守着一个理发摊,却知道城里的许多事。

  “人得有件事情在手上,大事小事都行。没钱花穷一点可以过去,没肉吃啃干馕嘛,没事情做这一天可咋过去。”你看,这就是理发匠的哲学。可不是他一个人这么想。刘亮程逛万人巴扎,集市上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证明,他们似乎总能找到打发时间的东西。

  而时间,应该是进入刘亮程散文世界的一道门帘。在《牙子》中写文物贩子,“能看懂老,就是看懂时间了”、“在文物贩子托乎提眼里,这个地方的生活,一直就没变过。生活本身是一个更大的文物,那些被老城人过了千百年没有变化的生活,没人来收藏,这样的文物变不成钱,但更有价值。”

  因了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们的生活过得实在是捉襟见肘。但就是在这种随处可见的困境中,作家仍然发现了哲学:人们把日子过成了一种坚忍。那个守护在克孜尕哈千佛洞的阿木提,不光得给自己找水喝,还得给洞口的两棵榆树浇水。而这两棵榆树是之前的守护者留下的。 “我们养活了它几十年,就跟我们的家人一样了。”(《一棵枯井和两棵榆树》)

  要是按照浅薄的理解,这些进入作家视野中的人和物,活得实在是太艰辛了,都是因为穷呀。仅仅做原生态的概括,那就处理得太简单,也太粗糙了。早在近10年前,刘亮程就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引人瞩目,也有评论家专文解读,得出的标签是“乡村哲学”。形而上的东西太艰深了。我还是喜欢未被总结的那些细节,它们令人恍惚,让人眩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故意在制造一场声势浩大的梦境。

  刘亮程似乎总能在常见的事物中抖出令人震撼的现实。还有什么比学会过日子更重要?还有什么比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更激动人心?

  《在新疆》,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钱江晚报 读书 c0008 理发匠的哲学 2012-05-13 2438349 2 2012年05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