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10版:阅读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鸿章的悲剧

  先冒个泡

  “19世纪末爪哇国的万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各国国旗依次伴着国歌升起。当大清国的黄龙旗慢慢飘起,却没有国歌,西方人爆发出嘲笑声。这时,一位老人的歌声响起,那是一首中国安徽民间小调,孤独而执着,在场的人听入了迷,沉寂片刻,便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个唱歌的老人,就是李鸿章。”

  这一期的阅读者讲坛,杭州下城区长青小学教师陈勇,讲起“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的晚清重臣李鸿章,那个洋人眼里的“爱国者”、很多中国人眼中的“卖国贼”。

  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以求国富民强;他提倡独立外交,修约保护华工;他眼光长远,派遣儿童留学;他深明大义,支持变法;他身不由己,含恨离世……在陈勇看来,他是晚清一位有国际视野、外交经验和改革意识的大臣。但百年盛誉,却尽毁于甲午一役。

  “回头看来,深陷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在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他已竭力做到了最好,避免了亡国的厄运。换成你我,几乎不可能做到他那样的程度。”

  现身说法

  “如果我们抛弃预设立场,就会发现,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在1895年以前,洋务改革的绝大部分努力是围绕着民生、富国的工业建设而进行的,这和经济军国化的日本明治维新形成了鲜明对比。”

  陈勇说,李鸿章兴办洋务的首要目的是“求富”。他首创了中国第一家国营企业——轮船招商局。不久,各国在华轮船公司立即降低运费,企图扼杀之。几经较量,外国公司疲惫不堪,被迫妥协,两次签订“齐价合同”。招商局的成功不但使得原本高昂的海运费用低廉起来,也证明了李鸿章求富之路的必要性。

  洋务运动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这批洋务企业的资本占当时中国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新式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同时期的日本了。

  “而明治维新的真相,却是强兵而民疲的军国主义。”陈勇说,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矛盾依然尖锐,农业税捐沉重,农民全部收获的60-70%被迫上交,大量自耕农破产;工人薪资极其微薄,日本女工的最高工资只有英国女工最低工资的十分之一。

  然而,异常讽刺的是,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而以民生为本的洋务运动反倒被本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奇思妙想

  @十年砍柴:当年甲午之战,是日本举全国之力对付李鸿章的淮系,朝廷其他系乐得看淮系的笑话。

  @dudueye:国家落后世界那么多,积重难返,虽有奋力兴国之志,但决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签不签卖国条约,轮不到晚清讲道理,不签更有亡国灭族之祸。作为签字人在近代中国史上,背上100多年的骂名,又岂是他一人之过?

  再学一点

  梁启超《李鸿章》: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名之曰狂吠而已。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以一人而战一国,虽败亦豪哉!

  史学家唐德刚:李鸿章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的“两个半”外交家其中一个(另一个是周恩来,顾维钧算半个)。

  本期视频可以在新浪微博@钱报阅读周刊看到,欢迎各位读者跟帖讨论。


钱江晚报 阅读 c0010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鸿章的悲剧 2012-05-13 2438133 2 2012年05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