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4版:浙中城事·特别报道

江中鱼的种类从120多种减少到20多种
打上来的鱼因为有味道少人问津

黄玉英:婺江最后的渔民

  >>江边居民

  婺江西路,河盘桥边,六七间高矮不一的房子,其中一间上挂着一块铜牌,上面写着“金华市婺江捕渔队”。

  下午2点多,一旁的行人道上放着七八个大小不一的红脸盆,里面有半米多长的草鱼、螺蛳青,一掌长的鲫鱼、黄翅鱼,还有红鲤鱼和花鲤鱼,两个女人站在脸盆边乐呵呵地张罗生意。

  穿着暗红色上衣的短发女人叫黄玉英,边上是她的弟媳妇,“现在人都说江里的鱼有油味,只有一些老客会过来买,但价格上不去。”

  不远的地方,固定着一条比较大的船,这是婺江上目前最大的渔船。

  黄玉英和丈夫有时会住在船上,只有在水急或者去别的地方,夫妻俩才舍得用这条柴油船,岸边还有四五条一人宽的木质手划船。捕鱼的时候,黄玉英划船,丈夫撒网。

  当年一网下去几百斤鱼

  现在有时一天打不到一条

  如今的婺江捕鱼生活并不容易,但提起家族的打渔史,黄玉英脸上还会泛起荣耀的光。

  我们从爷爷那时候开始就是打渔的。爷爷是建德人,一路打渔到金华,后来就定居在了这里,最起码有七八十年了吧。

  我今年55岁,1981年的时候嫁到他们家,听公公说,爷爷刚在这边定居的时候,有4户半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劳动力的称半户)。最盛的时候到过近20户,现在只有10几户了。

  爷爷那时候撒网,一网几百斤就上来了,一天一网。鱼只能在早上卖,卖给小码头那里专门收购的人,1毛多一斤,不准零卖。

  我嫁过来那会儿,打渔还是挺好的,比农民有钱。我在罐头食品厂干活,工资才30块一个月的时候,家里每天能卖二三十斤鱼,一块多一斤,一天就能进账30多块,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去工厂上班,说工厂每天要干8个小时,他们一网上来就够了,钱又多,又轻松。

  1997年食品厂倒闭后,我就跟老公一起打渔。那时候这一带很繁华,十几户人家的鱼一下子就卖光了。他们都说婺江的鱼好吃,而且天天都能买到,不像塘里的鱼要到过年过节才有。下午,我和婆婆就常拎鱼去农村里换东西,米啊肉啊的,什么都能换。

  现在跟爷爷那时候真的没法比。那时候江里鱼的种类也很多,很多爷爷认识的,我们都叫不上来。不像现在,连鱼都很少了,更别说没见过的品种。现在每天多的时候也就30多斤,少的时候只有5到10斤,甚至有时候一条都没有。

  难以靠江维持生计

  婺江今后也许不再有渔民

  黄玉英说不出江水是哪天开始变脏的,“慢慢地就变成这样了。”最臭的是那三个“排污口”,一个在时代花园前面,一个在通济桥上游南侧,还有一个在上浮桥那边。

  “什么东西都往婺江里排,有些饭店的烟囱都是往下冲的,下雨天的时候就会从那几个口子里冲到江里,很臭很脏,上次涨水,我们这里都是黑的。不下雨的时候稍微好一点。”

  为了方便管理,渔政管理处成立后,婺江分段承包,黄玉英他们只能在上浮桥、金婺大桥,橡皮坝一段内打渔,而这一段的水质并不好。今年,黄玉英向朋友借了2万块钱,同亲戚几户一起承包了东关桥到上浮桥一段,“那一段的水还算好一点。”

  76岁的施寿松是婺江捕鱼队唯一一任队长,一当60年。他清楚地记得,捕鱼队最多的时候到过18户,现在只剩下10户。“基本上都分散到水库去抓鱼了,现在江里没法抓。”

  施寿松告诉记者,从前江里鱼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我以前在水利局看到过一本册子,里面都是在婺江出现过的鱼,有120多种。后来建了橡皮坝,鱼都游不上来了,再加上污染,种类已经少到只有最常见的20几种。”

  黄玉英说,接下来,渔是不能再打了,但渔民基本上都有高血压,还没文化,就算当保安也没人要。“儿子当兵回来后,我们就让他去外面找工作。我想,等我们五六十岁的这批做不动了,婺江应该也就没人再打渔了。”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特别报道 j0004 黄玉英:婺江最后的渔民 2012-05-22 钱江晚报2012-05-2200015;钱江晚报2012-05-2200018 2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