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8版:全民阅读

董仲舒的“调均贫富”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取得政权后,深知秦王朝灭亡是推行法家“严刑峻法,横征暴敛”的结果,所以转而采用道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自由放任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汉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时,国家财政仓库里不仅粮食多得发霉,连堆放的铜钱都因绳子霉烂而满地散落。

  但物极必反,这一政策也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富人不受约束地大量兼并土地,越来越富;穷人因不断失去土地,越来越穷。在西汉建国六七十年之际,两极分化已严重到威胁汉王朝的生存。

  在这一王朝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著名学者董仲舒说服汉武帝放弃汉高祖刘邦“黄老之学”治国的指导思想,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治理国家。一筹莫展的汉武帝欣然采纳,从而使汉王朝有了新的起色。儒家思想,也从此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年的治国指导思想。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景县大董故庄就是董仲舒的故里。少年时代的董仲舒,嗜书如命,尽管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三年时间里却未瞧一眼,从此,被后人称赞为“三年不窥园”的典范。

  后来,董仲舒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在《春秋繁露》一书中,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规范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

  经济上,董仲舒则主张“调均贫富”,防止财富过度集中。在大量调查研究以后,他提出“限民名田”的政策主张,即限制人民名下的土地,实行限购政策。董仲舒认为,通过规定限额使不同等级的成员在财富占有上有差、有度、互不越制,才能抑制兼并,把贫富差别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这样,既保证富有者在拥有尊贵地位同时却不能骄横,又使贫困者有足够的土地养活自己,达到“上下相安”的目的。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减轻普通老百姓的税收负担,要求封建统治者,既不能苛征暴敛收重税,也不能让赋役负担不均,把贵族和官僚地主应纳的税收,强加在普通老百姓身上。

  董仲舒的主张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为治国指导思想,既是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汉武帝的明智。武帝深知,作为政治家,他应该通过“拿来主义”采纳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来治国。可见,汉武帝远比那些拍拍脑袋治国的政治家,聪明得多。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 c0008 董仲舒的“调均贫富” 2012-05-27 钱江晚报2012-05-2700024 2 2012年05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