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h0001版:杭州新闻

周一到周五,他们顿顿咸菜拌饭
父母大都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留守的他们缺营养更缺关爱

大山深处的孩子
谁来温暖你的胃

  本报讯 据说,五月是整年里孩子长身体最快的时段,很多家长都会特别注意孩子的饮食。不过,对淳安县王阜乡严家希望小学的孩子来说,吃饭可没那么多讲究。

  5月24日11点半,下课铃声响过,饥肠辘辘的孩子们从各个教室奔向食堂。

  看看孩子们饭盒里盛的是什么吧——三年级的王林燕,蒸米饭加一勺梅干菜;六年级的潘吉木,米饭拌辣条(5毛钱一包的辣豆皮,村杂货店有售);五年级的罗静,米饭加咸茄子干;五年级的罗芳玲:辣椒酱拌饭……

  周一到周五,每日三餐,只要是住校学生,吃的都是这样的白饭拌咸菜。如果,爷爷奶奶在准备这些咸菜时能加进去一两根切成片的火腿肠,那就是顶好顶好的了。

  孩子们的一日三餐

  几乎都是咸菜拌饭

  王阜乡地处淳安西部大山深处,严家希望小学又在全乡的最西边,距离淳安县城还有80公里,与安徽交界。

  平整宽敞的操场,煤渣铺就的跑道,三层高的教学楼,这所学校看起来如同其他城里常见的学校一样整洁有序。

  “跟不上形势”的只有学校食堂。说是食堂,其实并不开火,只是一间摆了六张桌的大屋。屋子靠墙是一溜矮柜,隔成小格子,每个住校学生占用其中一格,每周从家带来的咸菜和大米都放在这里。

  包括四五岁的幼儿园孩子在内,他们吃饭程序是这样的:在食堂门口领到自己的饭盒,里面是刚蒸好的米饭,到食堂找到自己的格子,拿出盛着各式咸菜的瓶子或餐盒,舀一两勺拌进饭里,开吃。吃完饭后,冲洗饭盒,抓进两把米淘一淘,再放一些水,为下一餐饭做好准备,每次开饭前,老师会把这些饭盒放进锅炉,把饭蒸熟。

  150多个住校生

  几乎都是留守儿童

  在这所学校读书的240多个孩子,来自周围32个自然村,因为大多数村子离学校有二三十公里路,所以,有150多个孩子不得不选择住校。

  从周一早晨到校到周五下午返家,住校的孩子们每周在学校要吃13顿饭。

  学校没有食堂,只有一个锅炉为大家烧水、蒸饭。所以,孩子们每天可吃的只能是蒸饭。下饭的菜,要从家里带来并且能连吃5天。满足这个条件的,也只有咸菜了。

  孩子们正是最需要营养补充的年纪,家长怎么忍心让孩子顿顿吃咸菜?

  说到这里,全校唯一的女老师、一年级班主任肖倩叹了口气,她的班里有25个孩子,只有1个孩子的父母在身边,其他孩子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都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

  “隔代教育本来就很吃力,老人们管了孩子,还得管田里的农活,周末孩子回家能改善改善伙食就很不错了。”

  学校想办食堂

  心有余而力不足

  采访时,校长吕德贵远远站在一边,脸上的表情既尴尬又无奈。他也想给孩子们增加营养,可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

  吕校长扳着指头算起了账:学校每年经费8万元左右。每年固定的大笔开支有:柴火费(用来烧水、蒸饭的锅炉)1.5万元,电费1.5万元,教师培训费3万元,为幼儿园老师垫付部分工资1.2万元。剩下几千元,用来维持教学运转。

  “想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就得办食堂,添置灶具、请厨师的花费不是小数;再说每天买菜也很难,山里蔬菜产量小,到山外面去买吧,交通、人力都是问题;另外我们最担心的还是食品安全,菜啊肉啊油啊各种调料,不管什么东西出了问题,我们都没法给孩子家长交代。”

  淳安县教育局说,全县像严家希望小学这样的学校还有近20所,都是地处深山的小学,几千名正在长身体的住校小学生,在学校里顿顿吃的都是咸菜拌饭。

  本报记者 张宇灿 本报通讯员 钱冰冰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 h0001 大山深处的孩子
谁来温暖你的胃
2012-05-29 2461194 2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