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时评·个论

鹅与人

  今天轻松一下,讲几个鹅的故事。我没有编故事的本领,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而且都是真事。

  昨天的《钱江晚报》A6版上有两只鹅:杭州秋涛路上,常见到一只大白鹅,会看红绿灯过斑马线。山东胶州高家台村张玉香家养了一只大白鹅,经过主人的“培训”,成了“牧羊鹅”。

  凑巧的是,昨天中午,朋友来单位看我,午饭后聊天,他说他在湘湖一家酒店里的一个池塘边,看到两只鹅,用嘴啄了鹅食,摇摇摆摆走到水塘边,把鹅食投到水里。他开始以为这两只鹅嫌食物不好吃。但不想吃也没有必要费力地丢到别处去。难道它们吃饱了没事干?走到水塘边才发现:水面上聚集了一群小鱼,全都朝上张着嘴,争着吞吃鹅投下去的食物。

  如果把这几只鹅的事迹拍成视频,倒是幼儿园的好教材:第一只鹅,可以教小朋友讲文明、懂礼貌;第二只鹅,可以励志;酒店里两只鹅,是“爱心鹅”。

  以鹅的习性,鱼虾是列在鹅的菜谱中的。不但不吃鱼反而去喂鱼,朋友在微博上感叹:“是否我们会叹息人类……”我知道,他是有感于人的某些行为。近日,温州平阳一幼儿园老师被揭用打火机烫伤4名孩子。稍早时,余杭一家幼儿园一位“优秀教师”被曝多次用紫外线灯照射来惩罚幼儿。如果用“学生互打耳光”这6个字到网上搜索,马上可以看到许多教师逼迫学生互打耳光的报道。拿这些行为与“爱心鹅”相对照,难免叫人发出“动物尚且有爱心,人类岂能……”的叹息。

  其实动物的行为是其习性决定的,不是思维的结果,不是自觉的选择。动物的习性是基因传递的结果,其作用,也是为了传递基因。也就是说,动物的习性保证(限定)了它们没有能力选择那些违反习性的越界行为,从而保证了种群的延续。而所谓“种群”,无非是基因的载体罢了。雄师遇到母狮,会咬死其与前夫的子女,催醒母狮发情、交配,生下自己的子女。人类中所谓“后娘”、“后爸”的歧视行为,是人类的类似习性的残余,说明人还在进化中,还没有彻底与动物告别。

  暂且不说人类是否能够彻底摆脱动物性——即便人类果真进化得更“高级”,彻底告别动物性,就一定是好事,是人类的福音?核武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但人类已经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将人类自己毁灭若干遍。人类创造了强于人自身能力无数倍的工具,造大坝,拦江河,飞机满天飞,汽车满地跑。但是,制造、使用各种现代工具是要消耗自然,并产生有害物的(如“三废”)。也就是说,人的进化反过来又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还连累了动物。

  人类是不是走得太远了,远到忘记了自己是谁?动物都是有局限的,局限不全是坏事,局限让你不能去干超越能力的事情。是否可以这样说:自然赋予动物的能力,是与其生存需要相匹配的。某种能力发展过头了,违背了自然的意志——即自然对你的限定——就可能遭到惩罚?许多异常现象,是不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与棒喝?我们是不是还得回到那个古老的问题上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钱江晚报 时评·个论 a0016 鹅与人 2012-05-29 2461249 2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