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7版:人文

浙江古村落探访系列报道本周推出衢州江山篇

沉醉小村,细泥制陶慢生活

  本报记者 马黎

  衢州素有“四省通衢”之称,又被誉为“文化飞地”。其中江山就有102个历史文化村落。清漾毛氏文化村、和睦彩陶文化村、廿八都镇浔里村……都具有“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独特气质。

  本月中下旬,江山即将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对全市的自然村落、名木古树、古遗古迹进行普查,建立历史文化村落资源档案。

  从杭州到江山,坐动车不过2个半小时,双休日到那里享受一下慢生活,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本报“寻村记”的第三组报道中,我们就将为你展开一组江山古村游的画卷。唱山歌、看木偶戏、做陶器、跑旱船……这不正是一幅有趣的假日行游图吗?

制陶师傅的小秘密——

快失传的空心泥烙壶,烧茶特别快

  江山市清湖镇和睦村,是一个有500年制陶工艺历史的古村落。这里曾经家家造窑,户户烧陶。走在和睦村的路上,随处可见散落在树荫旁的“馒头窑”。这是用来烧窑的“蒸笼”,源自商周时期,被称为原始制陶工艺的“活化石”。

  69岁的陆松铭,是和睦村里公认制陶技术最好的师傅。12岁时,他就跟着父亲学做陶。当地有习俗,手艺传男不传女。村里一共有7个师傅拿过制陶技术一级证书,现在只剩下他一个,还在坚持这个行当。

  坐在门口的矮凳上,陆师傅正给几只刚刚做好的陶罐,排队晒太阳。见到我们来,他笑着迎出来。

  “我天天都要碰陶泥,不碰手就生!”陆师傅的工作室原是上世纪70年代的住宅,“原来我做土陶为主,家用的,比如女孩子坐月子时,要喝烧锅煮的白粥,这是村里的习俗。夏天我们泡茶,要用这个红茶壶,比玻璃杯泡的,温度要低一两度,而且茶叶放到第二天也不会馊。不过现在,用得少了。”

  陆师傅拿起一个陶茶壶向记者介绍。这个陶茶壶乍看简单粗糙,可底部是凹进去的,“这叫空心泥烙壶,300多年前,人们就用它来泡茶,可以直接放在炭炉上烧,它的下面是空心的,可以增大受热面积。别的壶10分钟烧开,它只要5分钟。”

  “现在没人用炭炉了,这个壶几乎失传,大概只有他会做。村里的馒头窑,因为用得少,有一些已经坍塌了。”和睦村村民席绪禄站在一旁,语中透着惋惜。

游客的快乐体验——

原始的慢轮陶车,需要手脚并用

  看到我们跃跃欲试,陆师傅取下两块陶泥,放在陶车的转轮上,示意让我们试试。

  地上摆着十几台慢轮陶车,由泥坯砖砌成。早在6000年以前,人们便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慢轮陶车。如今的和睦村,依然完整保留了40台原始陶车,在国内已属罕见。“城里用的都是电动陶车,泥也不是传统的泥巴,没这么细!”陆师傅很自豪。

  做陶的泥,都是村民从自家门前的水稻田里捞上来的。光是做陶泥,就有好几道工序。这些陶泥摸起来,很像深色粉底液,细密而顺滑。

  陆师傅拿着一根长木棍,插进转盘上的孔,顺时针方向转动,笨重的陶车,很快转了起来。他在泥料上端戳出一个小孔,往上提拉,这是拉坯。不到5秒钟,原本还“蜷”成一团的泥,迅速“站立”,成了花瓶的造型。

  “用脚蹬,像踩油门一样,手脚要并用。”陆师傅用脚蹬了几下,陶车又乖乖转动了,“新手起码练三年!”

  第一次制陶,我们的作品个个“无精打采”。但是经陆师傅轻轻一扶、一捏,立马化腐朽为神奇——细腰宽口的酒杯,出现了。

  “手要稳,心要细,用的都是巧劲儿。”陆师傅说,以前最快一天可以做100个泥茶壶。现在做得少了,一到双休日,很多学生会来这里体验原始做陶。他在2008年开了这个陶吧,镇上的陶器店也会来预定。工艺好一些的壶,120块一个,一年可以赚1万块,“现在没人靠做陶为生了,想做就做,有人要就拿去,就图个喜欢。”


钱江晚报 人文 c0007 沉醉小村,细泥制陶慢生活 2012-06-05 2582666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