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n0007版:宁汉城事·甬现

宁波水下考古界两名元老讲述海底真实体验

很多时候能见度基本为零
水下寻宝要靠手摸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的发现与发掘,被视为近年来水下考古界的一件盛事。本周末,央视将对水下发掘进行现场直播。

  美国作家盖瑞·金德在其报告文学作品《寻找黄金船》里说:“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

  对大多数人来说,海底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到处都是谜。水下寻宝,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刺激的活儿。

  事情果真如此吗?水下,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

  昨天,本报分别采访了宁波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傅亦民先生和奉化文保所所长王玮女士,请他们为读者讲述那些水下的真实体验。

水下和太空一样有失重感

没抓住东西就会漂走

  王玮是中国第一位水下考古女队员。傅亦民曾参加过福建省连江县定海白礁沉船遗址打捞。他们两人都是中国水下考古专业第二期培训班的学员,宁波水下考古界的元老。

  傅亦民说,水下考古对身体的要求很严格,要没有疾病,肺活量大,而最基本的条件是会游泳,不过,即使游泳很好的,但潜水不一定好。

  “水下环境和太空环境一样,都有失重的感觉,没有抓着东西,就会随着海浪漂。”傅亦民说。

  即使戴着专业设备下水,也不能一下水就直接潜到深处。

  “每隔5米,就要停一停,让体内的压力与外界平衡下。就好像渔民抓上来的小黄鱼,一般大张着嘴,就是在平衡水压。”

  另外,入水越深,惰性气体就会随着水下的气压被挤压到血液中去,造成“潜水病”。

  这种病最后可能导致骨头坏死、脑血栓等病症。

  王玮说,考古队员出水上岸后,除了要补充一定的热量和营养外,还必须到减压舱内把有害气体置换出来。

东海5米以下一片漆黑

探查要靠手摸

  对周末的直播来说,水下的能见度将成为一大难关。

  王玮说,东海的水下环境很恶劣,5米以下漆黑一片,“很多时候能见度基本为零,探摸要靠双手,这种恐惧感对女性来说,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有一次上浮过程中,她无意中一摸,结果碰到了水母,被蜇了好几下,一上船脸上就起泡了。

  傅亦民认为,小白礁Ⅰ号沉船离东海大陆架较远,在能见度上比其他地方相对好些,但也不容乐观。

  “沉船里面的器物,不能随便拿,数量多的话,是叠着放,提取要按照先上层后下层、先易后难、轻拿轻放的原则,分批装入网袋或框内提出水面,冲洗后登记编号收藏。”傅亦民说,宁波人很感兴趣的那些梅园石,因为太重,会放到最后发掘。

这次发掘采用高氧潜水

可延长水下作业时间

  水下考古,一般需要哪些装备?

  傅亦民说,除了专业的考古船和分析仪器等水上设备,涉及到水下作业的,主要包括潜水服、面罩、压铅、脚蹼、潜水表、气瓶等,还有就是潜水刀。

  “东海水域水下能见度低,如果被水草什么的缠住了,要立即和同伴联系,用潜水刀将水草等割掉。” 傅亦民说。

  不过,由于小白礁Ⅰ号沉船有明确的挖掘地点,周末的打捞会相对容易一点。

  傅亦民说,一般打捞前,会预先在遗址附近打个桩,系条绳子,“下水工作,就顺绳子来做,上下都靠着绳子,也易于找点”。

  水下工作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用气压表来判断,如果超过了时间,还会有报告警示的声音。

  傅亦民说,一般水下呼吸的是普通的空气,氧气含量约21%,这次打捞采用高氧潜水方式,氧气浓度高于正常压缩空气中的比例,能适当延长水下考古队员的水下停留时间。


钱江晚报 宁汉城事·甬现 n0007 很多时候能见度基本为零
水下寻宝要靠手摸
2012-06-21 钱江晚报2012-06-2100010;钱江晚报2012-06-2100015;钱江晚报2012-06-2100019;钱江晚报2012-06-2100021 2 2012年06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