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6版:浙中城事·热线

文章导航

百年宣德堂
失修变危房

位于婺城区莘畈乡祝村
8年前被认定为金华市级文保点

  在婺城区莘畈乡祝村,有一幢上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名叫宣德堂,2004年3月29日被公布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

  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之后,宣德堂早已风光不再,因为缺乏维修,如今的它甚至成了一座危房。

  半个月前一场大雨,宣德堂的几根房梁掉了下来。对于这样的局面,村民们十分心疼。

  “我们想修,但是没钱,该怎么办啊?”昨天,当地一位姓刘的先生给本报热线打来了电话。

和村民感情深厚的祠堂,近几年渐成危房

  宣德堂始建于清末年间,距今已有百来年历史。在它所在的祝村,随便找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这幢老房子的故事,都能说上小半天。

  宣德堂是当地刘氏家族的祠堂,开建时,刘氏是旺族,所以祠堂建得很气派。哪怕这么多年过去,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宣德堂依然是四乡八邻数一数二的老建筑。

  “光天井就有4个,哪怕是和汤溪的城隍庙比,规模也不算小。”一位刘姓老人说。特别是宣德堂的雕饰,无论是砖块瓦片,还是木质的大梁,镂空的雕纹精细美观,让人称道。

  刘土金是莘畈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位于乡政府对面的宣德堂。眼看着这座老房子一天天破败下去,刘土金心里既着急又无奈。

  “这幢房子以前一直在使用的,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都喜欢在这里操办,因为里面空间足够大。另外,谁家请了木匠做家具,或者谁家要编个凉席什么的,也都爱放在这里进行。”刘土金说,村里绝大多数村民都和宣德堂有深厚的感情,好多人甚至是在这里从小玩到大的。

  “现在的宣德堂已经变成了一座危房。”刘土金叹了口气,他甚至想,再这样下去,宣德堂离倒塌也不远了。

半个月前一场大雨,百年老房房梁掉了好几根

  宣德堂在2004年3月成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却没有因为这个新身份变得与众不同,事实上,它的命运和很多普通的土木结构老房子一样,面临重重困境。

  应该说,半个月前那场大雨,成了压垮宣德堂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共有五六处地方遭到损坏,包括房子的几根横梁、柱子、木板隔栏等都掉了下来。而在这之前,宣德堂早已“伤痕累累”。有好多处墙体已经开裂,特别是用于支撑整幢房子的柱子及横梁虫蛀严重,有的甚至已经腐烂。

  村民说,每当阴雨天,宣德堂内就充斥着一股腐败的霉味。“现在村里几乎没什么人会去宣德堂了,有的村民怕出事,甚至告诫小孩离宣德堂远点。”刘土金说。

谁掏钱维修,成了一个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村头巷尾,还是在乡政府的办公室里,“拯救宣德堂”成了大家最热门的话题。

  只是因为缺钱,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家毛估估,想要维修,最少要20多万元。想修好一点,起码要四五十万。”刘土金说。

  宣德堂归村里四五户村民共同所有,属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按照《文保法》规定,这样的文物应该由所有人出钱维修,但是,很显然,那几户村民即不愿意也没有实力出钱。

  “现在这个情况,就要看当地政府能出多少钱。但据我所知,情况不容乐观。”婺城区文物办主任郑友建说,这了这事,区文物办也在四处奔走,争取能从文物部门调出一部分维修资金。

  有一个好消息是,此前,金华市和婺城区政府相关部门各出资两万元用于宣德堂的维修。虽然4万元的资金远远不够,但总算是个好的开始。

  目前,莘畈乡政府已经开始筹钱,并着手准备修缮设计方案。

  6月27日,《浙中城事》3版曾报道了有170多年历史的义乌培德堂年久失修,由政府牵头出资249万元进行整体修缮的事。不知这个“先例”是否对宣德堂的维修有借鉴意义,本报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张苗

  特约记者 傅颖杰 文/摄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热线 j0006 百年宣德堂
失修变危房
2012-07-10 2630368 2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