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n0008版:宁波城事·甬现

它的年纪比天一阁的戏台长
老人说,它和有“国宝”之称的宁海古戏台是同一人所造
百年沧桑,如今它只能用木架支撑

救救奉化古戏台

如果你有维修和保护的好点子,可以@钱报宁波城事

  本报通讯员 毛节常 本报记者 邹洪珊/文 盛高/摄

  浙东古戏台是浙东民间文化鼎盛的标志,也是十分珍贵、濒临灭绝的遗迹。

  奉化大堰镇竹林村,村里有一座庙,庙里就有座道光时期的古戏台,比天一阁还年长。年过七旬的当地村民林老汉告诉记者,村里的戏台与宁海的戏台(后者已被列为“国宝”),是同一人造的,只要查到宁海的戏台,就查到村里的戏台。

  记者了解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尚遗存古戏台约10万座,而2008年调查统计时仅剩下了1万余座,大都摇摇欲坠,濒临坍塌,村里的这一座古戏台,就是一例。

  如今,斑驳的石头墙已经拱起,历经百年风雨的古戏台只能靠多个支架支撑。昨天,村里的林老汉找到记者,无奈地说,谁来救救古戏台?

百年古戏台如今只能用支架支撑

  昨天,记者跟着林老汉,来到了大堰竹林村。岔坑口,一道乱石拱成的石墙,每隔几米,就支起了一根根竹竿。“到了,就在里面。”

  沿着蜿蜒的小路,记者走进了这座名叫“灵济庙”的庙。里面俨然成了一个“工地”,四周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支架中间,立着一个古老的戏台。

  林老汉今年73岁,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个古戏台了。

  那时候村里有演出,都会到古戏台表演,一般都是唱越剧。“最后一次听戏,还是在20年前,那时候,听戏可流行了,一年至少两三次。”在他的记忆里,早前每到春节、冬至晚上,庙里挤满了人,起码有四五百人在看戏。

  历经百年的沧桑,现虽然没有人去听戏,但提起古戏台,村里的老人们都记得。

  走进戏台,记者发现进出用的木门已经松动,两边各有一个缺口,门楣上写着“歌升”和“舞止”。瓦砾雕栏处,龙影蛇纹都很精美,而最顶部的福禄寿三星,依稀可辨。

  记者留意到,古戏台的几个木柱,漆色已经脱落,底部还垫着几块石块,用肉眼去看,戏台已经有后倾的趋势。“千万不能让戏台倒啊,我们还希望子孙后代还能去听听戏。”林老汉说。

古戏台可能是道光年代的建筑

  “这个地方,我去过两次。”看到记者传来的图片,宁波文保狂人杨古城,翻开了自己的记录。

  2年前,杨古城第一次去竹林村。今年四月,他又去了一次。这一次,戏台的周围,都搭上了架子,据说维修是为了防止屋顶漏水。

  “从整个结构和梁柱的风化情况看,这个应该是道光年代的建筑。”杨古城说。

  他告诉记者,这个地方的柱子,很有特色,两头大,中间小,就和织布的手指一样,又叫手柱。而“歌升”、“舞止”的门楣,应该来自诗经。

  “老实说,这样的古戏台,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在宁波已经很少了,在宁波城里,目前是一座也没了。”

  杨古城认为,这一座古戏台,相比天一阁里的那一座古戏台,历史更加古老了。

  而根据他的调查,在奉化大堰有23座古戏台,而竹林村这一座,是其中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重修,会不会越修越新,历史的韵味,会不会没了?”听到古戏台可能要维修,他十分担心。他呼吁文保部门,这样的宝贝,应纳入文物保护的行列,维修时文保单位也应该现场指导。

古戏台或将入围下一批文保点

  古戏台历史悠久,那究竟是不是文物?

  昨天,记者就此咨询了奉化市文保所。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我们有去看过,古戏台被列入了奉化文物普查名录。”相关负责人说,当时普查是以庙为单位的,戏台因在其中,所以被列入文物普查名录中。

  当时的名录记载,灵济庙位于奉化市大堰镇竹林行政村岔坑自然村村口,属清晚期建筑。光绪《奉化县志》有载。该庙为四合院式,坐北朝南,占地411平方米,由大殿、戏台、厢房组成,除戏台外,皆单檐硬山顶。戏台用四柱,设平身科,施藻井,鸡笼顶。

  该庙格局规整,尤其戏台藻井呈螺旋式,雕工精致,保存完整,并施彩绘,为该庙之精华所在,故极具艺术特色。

  不过,在文保部门看来,戏台并不算文保点,具体的保护还是要靠村里。

  记者了解到,被纳入文保点,一般要考虑三项价值,包括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于这个古戏台,属于清晚期的建筑,距今时间不长,历史价值偏低。而他的雕饰工艺精美,对于科学、艺术的价值是很高的。

  因为文物普查时候,是以庙为综合体考量的,其他大殿、厢房的工艺都很一般,而有了古戏台,这个庙综合体的文物价值也提高了一档。

  奉化市文保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奉化的文保点,都是一批批公布的,并不断扩大的。他告诉记者,这个地方也很有可能入围下一批文保点。


钱江晚报 宁波城事·甬现 n0008 救救奉化古戏台 2012-07-10 2630325 2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