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4版:读书

文章导航

金钱、制度,先进的设施

这些,抵不过独立精神

  本报记者 王湛

  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一直在进行。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曾指出,西方大学的精髓就是十个字:独立、民主、自由、质疑、批判。这便是大学精神之美。他认为这也是大学要营造和实施创造力,所必须有的文化氛围。

  同样,学者钱理群认为,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独立,自由,创造的精神,应该有社会承担意识,只是,他说,让他担忧的是,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从学者杨东平的《大学精神》,到“北大精神”系列图书,再到教育学者储朝晖的《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每一本书的“出炉”,都是往火热的“大学精神”讨论中投入新的“炸弹”。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著名学者的看法——什么是大学精神?

杨东平:

大学精神的核心在于“追求真理,探求学问”

  杨东平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著名的教育学者,虽然这些年来杨东平做的事挺杂,他曾和梁从诫先生等人共同创办了民间环境组织“自然之友”,还担任过央视《实话实说》和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总策划。但他排在第一位的,注定是教育理论研究。

  杨东平曾经这样概括“大学精神”: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大学精神的核心在于:“追求真理,探求学问。”

  “真理是自由的,所以对真理的研究也必须是自由的,即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也是古今中外大学价值的第一位的东西。”杨东平说,“蔡元培为此表述为‘兼容并包’、‘学术思想之通者,此乃大学之大也’。”

  “当然,学术自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历程、不同的国家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但核心概念是完全一致的:免受学术以外的非学术力量的干扰,保持学者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其中保证学术自由的制度的核心就是教授治校。”

  2003年,杨东平出版了《大学精神》,引起强烈反响。不过,当杨东平听到我们这期要做“大学精神”的专题时,他蹦出一句“现在的大学,还有大学精神吗?”

  杨东平说,从蔡元培做北大校长开始,中国就开始有现代现代大学精神。他坚信,现代大学制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在中国也不例外。

  “历史也证明,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土壤中曾经有效地扎根生长,并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教育学者储朝晖的《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是全国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大学精神”的图书。

  在教育研究中,储朝晖发现大学存在几个带共性的问题:“第一我把它叫做真伪难辨,这已经涉及到大学里面各个领域;第二即钱权万能,有些人认为有了钱和权大学里能有的什么都有了;第三是虚实不分,有的人是实实在在地在做学问,有的人却不是;第四是批判无力,即使是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或文章提了一些意见,也有学生怀疑这位老师是否对自己有成见。

  这几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里,储朝晖总结为四个字“丢心失魂”。

储朝晖: 

没有精神,再多的钱,再先进的设施都没用

  在北大教授钱理群看来,大学特别需要三种精神:沉静,清洁,定力,也就是“沉”、“清”、“定”三个字。这三种精神,是用来保持大学“坚守”和“批判创造”的功能的。

  “要做到‘坚守’和‘批判创造’,大学就必须关怀现实,同时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钱理群说,大学应该保持两个距离:一是要和时尚、和世风流俗保持距离,大学有时候需要保守,不能那么“时髦”、“摩登”;大学还必须和现状保持距离,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的现状、既成的形态,这样才能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势。

  作为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把鲁迅所说的“永远不满足现状的,永远的批判和创造精神”作为大学的基本精神。

  “它和前述‘坚守精神’相反相成,构成了“大学精神之魂”。”钱理群说,大学的教授、学者,所代表的应该是公共利益。

  不过,钱理群觉得,在中国的大学现实里,大学教师和学生要保持独立,对社会发挥独立作用,确实是困难重重。

  比如,职称的评定与竞争,学科带头人、人才工程的成员的评定与竞争,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学术基地的评定与竞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的评定和竞争,等等。

  “它又和每一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最初是为获得基本生存条件,不得不入,而一旦从中获得好处,就会由无止境的利益冲动和欲望所驱动,入其中而得其乐,进而乐不思返。”钱理群说,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放弃学术与精神的坚守,批判和创造,自动、半自动地抛弃大学精神和知识分子的职责与良知。

  这,就是钱理群说的,正在上演,还会长期演下去“大学失精神,失灵魂”的悲剧,而许多场合已经变成闹剧了。

  抽象的大学精神在具体的大学发展中,地位有多重要?

  “可以这样说,如果大学精神没有焕发出来或发展不健全,再多的钱,再好的制度,再先进的设施也办不好任何一所大学,现实中这样的例证已经不少。” 储朝晖认为。

  因而只要大学精神是健全的,大学发展的策略和指挥系统就能正常发挥作用,大学人高远的志向就有可能存在并保持下去,就能吸引并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建立和完善大学制度,西南联大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证。

  著名学者丁学良讲到大学的兴衰和大国的兴衰的关系时说,判断一个国家的国运只要到大学去看一看,就可以一目了然。


钱江晚报 读书 c0004 这些,抵不过独立精神 2012-09-02 2704805 2 2012年09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