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6版:全民阅读

杨慎:逆境中成长的才子

  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是明代才子杨慎所作,后人将其录入《三国演义》,从而广为流传。

  杨慎1488年出生于四川新都,其父杨廷和时年30岁,在翰林院任检讨官(从七品,职级略低于知县)。

  杨慎自幼聪颖,11岁即能作诗。12岁写成《古战场文》,众人皆惊。21岁时,参加北京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己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夜晚的烛花竟随风飘落到考卷上恰恰烧坏了杨慎的试卷,以致名落孙山。

  遭此意外,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三年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24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当上了从六品(职级略高于七品的知县)的翰林院修撰官。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没有子嗣,慈寿皇太后等人炮制的武宗遗诏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朱厚熜登极,是为明世宗。明世宗继位,杨慎升任经筵讲官。

  按照封建伦理,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儿子。但世宗效仿朱元璋追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亲为皇帝。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正式下令礼部将他的亲生父亲改“王”为“帝”。反对群臣220余人,自早至午,相继跪在左顺门,要求收回任命。最后,大怒的朱厚熜命令特务机构锦衣卫将五品以下的在场大臣逮捕杖笞,杖死其中17人。朱厚熜用武力平息了这场长达3年的“皇考”之争。事后,朱厚熜更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这一事件中国历史上称为“大礼议之争”。

  杨慎是大礼议事件中的骨干分子,受廷杖后,被愤怒的明世宗发配至云南永昌。

  两年后,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后又被迫返回永昌。

  按明代法律规定:流放者年满60岁,可以赎身返家,由于杨慎是钦定案犯无人敢于受理。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自行返回泸州短住,不久被人告发,巡抚当即派人押解其回流放地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杨慎卒于戍地。

  杨慎的作品多达400多种,其中存诗即逾2300首,明代规模最大的词选——《类编笺释国朝诗余》所选杨慎词即达118首,占了整部词选的四分之一。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 c0006 杨慎:逆境中成长的才子 2012-09-02 钱江晚报2012-09-0200025 2 2012年09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