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9版:阅读

杨小青导演艺术的自我跨越(节选)

  杨小青有“三多一少”:排戏的频率快、数量多,涉足的题材广、种类多,获奖的层次高、记录多,但是杨导对自己作品说的话不多,写的文章更少。总之,她是一位多做少说、敬业执着、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实践家。

  跨越,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推进或发展,是非得失尚待讨论,我只是提供几个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是导演功能和合作机制的跨越。

  “导演只有死在演员中才能复生。”这是前苏联戏剧理论家丹钦科的名言。但杨小青认为导演不仅要死在演员中,还要死在舞台呈现的综合艺术中。杨导在艺术创作中确实按照上面的准则在工作,在长期合作中形成了一个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创新探索精神非常能沟通的创作团队。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满足于“听戏”和单纯欣赏表演的层面,连名角出场,没有华丽的场面和立体的审美冲击也会感到不够刺激,杨小青早在《西厢记》、《陆游与唐琬》的艺术实践中,就尝到了综合艺术淋漓尽致发挥后的魅力。这些年的艺术实践,更加充分说明了杨小青的这种自我跨越多么及时、多么必要、多么有效。

  二是从尊重生活真实到创造艺术真实的跨越。

  从生活到艺术的创造工程,许多艺术家都有非常经典的论述,杨小青的跨越也不可能有超出常规的惊奇,但是,她的这种跳出生活真实的逆向思维,竟取得了动人心魄的剧场效应。

  让我们从越剧《李慧娘》的导演手法上进行剖析:李慧娘被刺后冤魂不散,得到判官同情,借得宝扇救裴,那把小小的扇子到了杨导手中忽大忽小,似剑似刀,成为了复仇的利器,最后还以一当十地变成了李慧娘背后强大的靠山,威镇奸贼的雄兵,这种借助戏曲假定性的象征手法,观众不仅接受了,还得到审美的新享受。

  三是越剧题材多方位探索和越剧观众知识层面大提高的跨越。

  杨小青排了各种题材的越剧,从草根越剧《九斤姑娘》到外国名著《简爱》、《茶花女》,从“南戏”经典到现代生活,从历史故事到传统老戏。这些戏和越剧传统审美相去甚远,她为什么要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依我看杨小青确实是一位有远见的艺术家,她的选择至少会带来三重效应:第一对于越剧观众的文化素养、知识层面和审美欣赏习惯,起到更新换代的提升作用;第二,对于主创人员来说,题材的“陌生感”是一种创作动力;第三,对于杨小青本人,这种多方位出击是获取“越剧该向何处去调查”的第一手实践记录和发言权。


钱江晚报 阅读 c0009 杨小青导演艺术的自我跨越(节选) 2012-09-02 钱江晚报2012-09-0200028 2 2012年09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