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9版:阅读

上篇 现代传播的利害

  今年年初,应媒体之约,我推荐了10位在世的诗人和作家,作为近十年文学影响力和文学史地位的提名。到今天,这一年时间过去大半,但在我这里,这份榜单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

  这两张榜单有两个共同的限定条件:在世和10年。那么,像王朔这样曾经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因为在近十年相对沉寂,就未曾入选;另外,这两张榜单分工不同,它们分别考虑的是作家的公众影响力和专家意见。

  很明显,两张榜单的上榜作家存在不小的差异,如王小妮、李洱等人,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文学史中有影响的作家。而韩寒、郑渊洁等人的影响力,则是在自身相对优秀的创作之外,得益于现代传播的助力。

  这样的差异,最终归结于作品的文学性和公共性很难达到一致,它是文学内在的一个矛盾。

  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于多媒体和网络的环绕之中,公共媒体因其开放性的特点,在大众传播中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然而,却很难保持其艺术上的纯粹性。

  那么,当下文学该如何引起公众兴趣,又同时注重文学家的个体表达?这也是我一直很矛盾的一个问题。

  一位作家可以排斥公共影响力,但是,这种排斥又往往让作家把注重艺术的丰满性,作为逃避公共话题的托辞,更加迷恋于自我的小圈子。不是圈子里的人,往往难得到同行的认可,它成了一种通行证,用以炫耀自我,贬低他人;反过来,过分关注影响力,则又损害了文学艺术的纯粹性。

  在我看来,麦家、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是借助媒体,以影视剧等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强力推出,而不是仅仅通过文学本身来进行传播。当下的媒体,注重影响力、效益至上、作家名气、曝光率,甚至靓丽的外表,这都无可厚非——只是,最终,它成了一个传播学问题,而不是文学问题。

  当然,我不是说,作家以自己的作品赚了钱就不是好事情。关键在于如何适度地运用大众媒体,而又不失文学的风骨。只是,当下的氛围是失衡的,个人化的表达空间越来越小。强势的公共媒体的介入,让一小部分作家以高调的姿态站出,进而垄断了资源和公众关注度。而大批媒体的跟风,势必助长了这样的风气。

  因而,我更希望有更加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否则,于传统作家而言,在当下的氛围中,他们会日渐丧失了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于文学的发展是无力的。

  这里,想说一下马尔克斯,他是有影响力的作家,这确定无疑。但是如果他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就不能获得如许多的关注。因而,以恰当的度进行曝光,对作家非常重要。

  不可否认,上世纪90年代曾经活跃的一批作家如今的消匿,与这样的时代气候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一代作家的创造力已经普遍进入衰退期。


钱江晚报 阅读 c0009 上篇 现代传播的利害 2012-09-09 钱江晚报2012-09-0900021 2 2012年09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