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1版:人文新闻

在国内,朋友们这样评价这场“莫言狂欢”:

别把莫言当成领袖
他其实是个很善良的人

  本报讯 莫言说了一句“文学无用”,北大教授品出润物无声的意境,文学小清新悟出老庄哲学,网络愤青批他矫情虚伪,80后作家要将他告上法庭,微博迅速诞生“无用体”……

  莫言在瑞典的一言一行,不断制造名言,并派生争议。按照他的老朋友、《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的说法,已经“放大到了荒诞”的程度。文学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调侃:“对于喜欢热闹的中国人而言,憋了很久、一直处在边缘的中国纯文学,能产生那么多话题,机会难得。”

  在莫言演讲前,叶开在微博上做了一个预测,他说莫言会讲到他的母亲,果然如他所料。“莫言是注重自我、一直向一个令人敬佩的方向走的作家。一个小学都没真正毕业的人,走到今天,持续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很重要的,很少人注意到这点。”

  夏烈评价莫言的演讲“非常有个性”,“从前获奖作家的演讲套路不外乎两个,一是讲文学,从艺术和技术层面琢磨;另一种强调本土性,讲民族文化和传统对他的影响,穿插自己的自传。而莫言是通篇自传,非常不同。”

  在他看来,莫言的演讲,把中国人对土地母亲的那种即悲凉又热爱的复杂情绪传递得十分准确,“有人觉得他在这么大的场合讲故事,很肤浅、丢人,相信这些人没看过莫言的作品,不了解在中国的纯文学中,莫言本就是一个说书人式的小说家。”

  对莫言在采访和其他场合中表现出来的幽默,叶开笑言“只能打68分”,因为他认为莫言“远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准,还是有点拘谨”。不过就是这点发挥,只要翻译到位,西方人可以欣赏。

  莫言获奖的最直接的好处,无疑是给中国的当代纯文学做了一次推销。“不仅莫言本人的作品已经被罗马尼亚、波兰等小语种的出版社相中,中国的其他作家也随之有更多机会被介绍出去。”叶开说,“而在严肃文学被边缘化的国内,起码起到了一个传播性的效果。”

  夏烈坦言,莫言在瑞典的这一系列“文学外交”活动,“打开了世界和中国交流通道, 通过莫言这扇窗,有可能找到中国文化的门。莫言这扇窗开得很好。”

  但“莫言效应”的最终效果到底如何?大家的态度似乎很谨慎。

  叶开说:“网络时代对莫言的消费基本停留在表面,狂欢化的消费最后剩下的是寂寞,之后就会有新的东西来替代。最后,作家要面对的依然是孤独创作的生态。即便在文学圈内,相信除了少数朋友,真正了解莫言的人也不多。不要把莫言当成一个领袖,他其实是个很善良甚至怯懦的人,面对那么多压力和喧嚣,完全超过了对一个作家的要求。”

  本报记者 郑琳


钱江晚报 人文新闻 c0001 别把莫言当成领袖
他其实是个很善良的人
2012-12-13 2835825 2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