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健康的态度看待吴仁宝
刘雪松 本报评论员
吴仁宝不完美,不完美的吴仁宝,让华西村富有了。这是任何放大镜,都扭曲不了的事实。
用健康的态度看待吴仁宝
带着一身故事和争议的吴仁宝走了,留下华西村这个响亮的符号,还有令世人艳羡的华西村财富。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标本,吴仁宝游走在现行主流模式的另一条道上。随着那些同道村落一个个摘去炫目的光环,吴仁宝注定是观察家惦记着需要指手画脚批评的最后一个对象。所以,在吴仁宝亲手矗起的那幢世界级高楼,灭下通明的灯火的那刻起,质疑、嘲笑、谩骂,再次达到了高潮。
每一个评头品足者,都能从自身的角度,找到批判吴仁宝的不是之处。就像每个华西村的村民,都能在这位老人身上,找到感恩之处。前者需要的是批评,后者需要的是富裕。
高高在上的批评者,直指吴仁宝集体经济模式,是专制的缩影。而面对现实的褒奖者,则称即便是“黑旗”也愿意跟着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事实证明,华西村人并不拒绝旁人眼中的“专制”下的富有。尽管他们,可能在批判者眼中,属于“不正常”的人们。
无论是褒是贬,发生在吴仁宝这样一位中国仅存的特殊人物身上,是一件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不正常的,不是华西村的村民,而是自命清高的批评家们,他们艳羡着小布什能当总统,却绝不能容忍吴仁宝的儿子当上华西村的书记。哪怕吴协恩是全票当选,也不行。
当褒贬成为一种站队,吴仁宝的是是与非非,都在被人用两种不同的镜片,单方面地无限放大,呈现出两种不同色彩的人生。无论是观者,还是被观者,都是一种扭曲。而作为一个探索者,农民吴仁宝,并不会因为有没有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而发生多大的变化,也不会因为他的离世,而变得非此即彼。吴仁宝不完美,不完美的吴仁宝,让华西村富有了。这是任何放大镜,都扭曲不了的事实。
不完美的吴仁宝,一路探索着,不希望被说成是模式。模式是别人给他的概念。他不需要这个概念,也没想着让中国复制出N个吴仁宝,N个华西村。也因此,所谓的不可复制性,只是旁观者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你可以复制吴仁宝只吃面条和鸡蛋,但你复制不了他一路走过的时代;你可以复制华西村农民别墅的造型,但你复制不了吴仁宝和华西村几十年所经所历的每一个机遇和困难。吴仁宝不是用来复制的,而是用来包容的。包容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暂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不令人完全满意;包容一切带领民众一起富裕的探索,连同探索途中吴仁宝身上暂时还退不去的家长气息,农民气息。
华西村的集体经济模式能走多远,未来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能成为盖棺定论吴仁宝的是非标准。重要的是,吴仁宝和他的华西村,在中国农村的转型期,用共同富裕的精神追求,让困顿的每个家庭,过上了体面富足的生活。
没有人是完美的。何况一个旧社会过来的农民吴仁宝。客观地、历史地、包容地看待吴仁宝,看待华西村,才是一种健康的态度。不是所有的批判,都能推动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