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高仲泰
以一个公司的名义,凭借一国之力和改革开放的利好形势,在资本主义国家发行债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天辟地之举。荣毅仁在这件事上显示了他的明快果决,也显示了他无私的精神。无欲则刚,无私者无畏,因为他没有半点私心,所以他没有避风险而行。
“一定要救活仪征化纤,试试在国外发行债券吧。”荣毅仁想起1979年出访西德时,在法兰克福遇见联邦德国金融巨头、德意志银行名誉董事长阿勒斯。阿勒斯请他吃饭时谈起,外国公司经常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荣毅仁就向他请教发行债券的具体操作程序,阿勒斯简要清楚地作了介绍,荣毅仁记在心中了。
“发行债券?这,可是我们从未做的事啊!”吴一帆有些吃惊地说,“这有些太冒险了吧?”
“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事业,过去未做的事、未触及的领域,我们都要敢于去闯。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荣毅仁果断地说,“就这么定了,你们财务部和业务部联手,马上发公函到日本几家证券公司,请他们来中信洽谈为中信发行债券事宜,时间越快越好。”
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家中,谷牧见荣毅仁早晨匆匆上门拜访,必有大事,立即将他迎到客厅。荣毅仁将事情说了一遍。谷牧也为仪征的事不甘心,可囊中羞涩,只能硬着头皮考虑暂停了,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听完荣毅仁的计划后,谷牧沉吟着说:“日本方面态度怎样?他们会与我们合作吗?”
“日本几家大的证券公司相继来华访问,和我谈过,愿意为中信发行债券服务。他们看好中国市场,也在为日本巨大的游资寻找出路。我们已发公文请他们来商量。”
“这件事你酌定吧,发行债券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赞成可以尝试一下。成功了,不仅救了仪征,也为融资打开一扇门,失败了也不要紧。和以前打仗一样,既然定了部署,心里就不能七上八下,心存怯意,要敢于出击,背水一战。”谷牧替荣毅仁打气。
荣毅仁信心大增,心情放松了不少,疑虑尽释。他向谷牧保证说:“谷牧同志,没有把握的事,我不会去做。有国务院撑腰,我豁出去了,争取旗开得胜。”
日本方面反应很快,日本金融界接到中信公司公函,立即派人到北京洽谈。经多方磋商,达成了协议,在日本以中信公司名义首次发行日元私募债券一百亿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近十亿。在日本,这并不是新鲜事,新鲜的是中国的公司来发行,且是由荣毅仁领导的公司。日本民间对荣家、对荣毅仁其人知之不多。但经济界是相当熟悉的,知道荣毅仁出身于中国最大的民族实业集团,解放前和在华日本企业,如丰田纱厂、日本的面粉厂没少打交道,也知道荣毅仁来头很大。所以,债券发行后,购买者甚踊跃。
1982年1月,中信首次发行一百亿日元私募债券,终获成功,债券在日本很抢手,很快销售一空。
以一个公司的名义,凭借一国之力和改革开放的利好形势,在资本主义国家发行债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天辟地之举。荣毅仁在这件事上显示了他的明快果决,也显示了他无私的精神。无欲则刚,无私者无畏,因为他没有半点私心,所以他没有避风险而行。
他只要稍稍软弱些,有点明哲保身,从而屈服于舆情的压力,向后退缩一步,这件有关国本的大计就会落空。消息传来,中信公司一片欢腾。荣毅仁也松了口气。
中信公司用发行日元债券筹集来的资金,百分之八十投入仪征化纤的建设,纺织部也千方百计从地方筹集到两个亿。总的资本中,中信占三成,纺工部占七成。发行债券募集来的余下的百分之二十的资金,借给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
本来要下马的仪征化纤得救了,工程日夜兼程地进行下去了。这座特大型化纤工业联合企业在1985年建成一期工程并投入生产。他们边生产,边建二期工程。企业把底交给大家,钱是借来的,我们是在负债经营,每天的利息是三十二万元人民币。迟一天,就要多付三十多万,提前上马一天,就可创造一百一十万元的产值。这一快一慢、一进一出可事关重大啊!这笔细账使大家有种紧迫感,有种风险意识,也激励大家去奋斗,去加油。到1988年6月底,仪征化纤实现利税11.6亿元。这就是说,国家用较少的投资,靠国外发行债券和从别处借款,短短几年就赢回了一个大型化纤联合企业。如果当时下马或“等米下锅”,那么,仪征工地恐怕还是一堆设备、一片沉寂。仪征的成功,被广泛传扬,誉之为“仪征模式”。这个模式的始作俑者,正是荣毅仁。要不是他当时执着地坚持到日本去发行债券,何来今日之仪征呢?
而且,作为仪征的股东,中信公司此举既救活了仪征,自己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正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后来仪征化纤马不停蹄,又先后建成了二期三期工程,他们从募债中尝到甜头,最早在股市上市,通过发行股票这种更资本主义的方式,募集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可持续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1997年8月,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务院决定仪征化纤集团与邻近的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南京石化集团实行“强强联合”,组成了东联集团。
(精彩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