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q0005版:今日下沙·大学城

大三学子独立创办广告公司
从8000元的创业基金,到15万的营业收入

磕磕绊绊的小成就
带来逐步靠近梦想的喜悦

  本报记者 林晓莹 文/摄

  本报通讯员 井冬梅 王冠男

  也许大多数人都有过创业的梦想,这个梦想一旦被点燃,就是一个奋斗故事的开始。

  王瑞琪,浙江财经学院市场营销系的一名大三学生,也是杭州泽众广告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从第一笔500元的赞助费,到现在年营业收入逾15万元,他的传奇史还不止这些。他说,他还在走在成功的路上,他还不断地更新自己的青春奋斗史。

他是来自北方的狼

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王瑞琪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财经校园里,经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穿着皮夹克的他,骑着电瓶车奔波于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

  大一时,他进了学校外联部,成了一个小干事。搬桌椅、贴海报、发传单、搭帐篷、挂拱门这些苦力活也都不在话下。“外联部要我五分钟到,我绝对不会花六分钟。”王瑞琪说。

  凭着这股干劲儿,两年时间里,他从部门干事做到了部长。在他的带领下,外联部日益壮大,所拉的赞助金从百元涨到万元。

  而这三年的外联工作,让他学会了打探渠道、联络商家、沟通谈判、活动执行、应对危机……这些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营销知识。

  “记得当时有一笔晚会资金拉进来是五百元,可在王瑞琪的手里就涨到了三万元。”他的干事小陈说。

  在同学眼里,王瑞琪就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有一次因为下大雨导致充气拱门搭不起来,几乎大家都要放弃了,但王瑞琪却没有放弃,一个人跑上前。他在大雨忙活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把拱门立起来。

  除了外联工作外,他还做兼职和校园代理。寒暑假时,他还做过销售,挨家挨户跑业务,最夸张的一次,他往对方单位跑了十趟,才签下合同。大二时,他做销售挣了八千元左右,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便踏上了创业的道路。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王瑞琪说,就在“坚持”二字。他说:“在工作中,要紧盯目标,不放弃不服输。”

喜欢挑战喜欢创新

最珍贵的是结识了一群风雨同舟的朋友

  原本,王瑞琪的父母希望他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考公务员。但他觉得,创业才是他的目标和兴趣所在。“经济上的收益能带给我成就感,更重要的这能令我享受到逐步靠近梦想的喜悦。”

  从小,王瑞琪敢闯敢做的人,他总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新玩意。他曾经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而去学散打,就算当时被打掉过一颗牙,他也没有放弃。“我就是喜欢挑战,我不怕输,也没想过失败。每次被打倒我都对自己说再站起来,就算输也不能倒着输。”

  而创立公司,则是今年2月的事。他通过之前积累的资金,创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取名“泽众”,意为惠及大众,到现在营业收入达15万元。

  “我想当一个儒商,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王瑞琪介绍,现在公司团队有三十多个人,承办过大大小小的比赛和代理销售,比如“统一”杭州十校联合市场营销比赛,联合利华校园招聘会北外及浙大专场,还有HTC、雅漾、洽洽等众多品牌的校园宣传和销售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梦想都能一帆风顺。有时候,他的公司也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市场拓展滞慢、团队合作出现分歧等问题。

  前不久,王瑞琪还承办校际比赛。但由于各单位沟通不善,加上缺乏经验,导致活动效果不好,损失了两万元。

  不过这些,在王瑞琪看来,都是他努力的动力。“困难和忙碌家常便饭,有时候为了忙活动一天只吃一顿饭,三天加起来睡不到十小时。这些虽然当时很辛苦,但是我成功的垫脚石。”

  想要成功,就要想得更远,做得更多。所以,王瑞琪经常和同事们一起交流意见,结合市场的形势,他还会及时作出调整。

  不过创业至今,王瑞琪觉得最珍贵的,就是结识了一群风雨同舟的朋友,“一个人也许能走得更快,可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钱江晚报 今日下沙·大学城 q0005 磕磕绊绊的小成就
带来逐步靠近梦想的喜悦
2013-03-22 2954952 2 2013年03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