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浙江人文大讲堂昨启动,首讲走进杭钢集团
百家讲坛主讲、著名教授鲍鹏山论道德
人文学者的职业道德,是维护价值
本报通讯员 张雨佳 本报记者 章咪佳
春燕衔泥,杭州的气温开始逐渐走高,樱花、海棠、桃花一树树地开。
在这个最美好时节,新一年的浙江人文大讲堂,带着杭城老百姓的期待,带着8年连续开讲的深厚积淀,又一次踏上征程。
昨天,2013浙江人文大讲堂首讲,在杭州钢铁集团开幕。首讲嘉宾,是“五顾大讲堂”的老朋友——百家讲坛著名主讲嘉宾、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为现场听众讲了2个小时的“道德论”。
浙江人文大讲堂第一次走进大型国企,几百员工听得有滋有味。
由钱江晚报和省社科联共同创办的浙江人文大讲堂,于2005年4月开讲,持续推出了296讲紧扣时代脉动、贴近公众需求、思想内涵深刻的一系列讲座,传播人文精神,弘扬主流价值,成为浙江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养的大平台。
大讲堂首次走进大企业
一线工人聆听人文的声音
杭钢集团董事长李世中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关注浙江人文大讲堂,这次把人文大讲堂请进杭钢,就是要让员工近距离地聆听人文的声音。“今天听鲍鹏山教授讲了道德与人格,相信不仅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承,也能让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变得更深刻,考虑问题更全面。企业需要这样的讲堂,了解主流价值观,获得正能量。”
记者在大讲堂现场,遇到了无数熟面孔,他们都是大讲堂多年的老听众,年龄跨度、职业背景差别很大,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是浙江人文大讲堂,是近300位学者、教授们八年来思想内容原创、观点犀利的讲座。
今年64岁的余老先生到杭钢集团会展中心的时候,离讲座开始还有半个小时。“以前人文大讲堂都是在省图书馆,今天有点远,我怕来不及,就打的过来,没想到早来了半小时。”余先生说他退休前就开始听大讲堂,8年鲜有落下。“一场一场听下来,我学到很多人文知识,心态也调整得很好,它还教我怎么做人,让我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人文大讲堂宽广的人文视野,是一直吸引听众的重要原因。一位姓翁的大姐,6年前跟着读大学的女儿一块来听大讲堂,从此成了铁杆粉丝。“我对人文社科学科的内容很感兴趣,第一讲听的是文学评论家南帆,后来又听到了王蒙的讲座,内涵非常丰富。”刚刚听完鲍教授庖丁解牛谈道德、谈好人,翁大姐非常激动:“这个活动办得很好,你们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坚持下去,我们会陪着你们风雨兼程。”
上班族请假听讲座
年轻人渴望心灵鸡汤
于先生是昨天来听讲座的一位85后小年轻。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做培训工作的,昨天是工作日,特地请了假出来,“不学习不会进步,这里有期期不重样的知识、观点……”
于先生掏出一个本子,一页页地翻给记者看,他去年最喜欢的两讲,一是国防大学李莉教授,跟大家谈国防高科技,“我本来就关注国内外时事,听着很过瘾。而且李莉这位女大校,英姿飒爽,气场强大,一进来就把大家镇住了。”
另一讲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教授的《智者乐,仁者寿》,“袁教授把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联系起来讲,以人文古书的点,带出社会上各种现象、症状,再教大家怎么治标又治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是太需要这些‘营养’了!”于先生说。
于先生和一旁的李先生、朱女士,都是因为多年一块听浙江人文大讲堂结缘。他们每个人都有好几本笔记本,散了会,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他们都能报出每年有哪些讲演内容,大讲堂出的合辑,也都一年等一本,买回去收藏。
这些忠实粉丝,每年都给人文大讲堂提一些建议,他们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年轻听众,正处在社会发展最高速、但内心却是最彷徨的时期,“我们真的很渴望有心灵鸡汤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