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10版:人文·文化

许江施慧夫妇艺术联展13日在德国开幕

浴火重生后静水深流
这是他们爱的方式

  本报记者 林梢青 实习生 付玉婷

  “葵”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许江作品中的标志性符号,讲述的是一代人重新生长的故事,许江带它去过许多地方。

  这一次,“葵”将“重生”于德国。而在“葵”的一畔,有沉静素朴的雕塑作品与之相伴,这来自许江的太太——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施慧。

  4月13日,许江与施慧夫妇的艺术联展“精神绽放”将首次在国外“绽放”——许江“浴火重生”的葵系列,与施慧“静水深流”为题的东方诗意雕塑,将在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美术馆,进行一场刚柔并济的对话。

  在本次展览中,许江依然用水彩、油画和琉璃等几个系列的葵的作品,诉说火一般的历史激情,和诗性的力量。

  而施慧多年来一直以纤维和纸浆为材料,以编织的方式思考和创作,其作品潜含着一种宁静深邃的内在美和特殊的东方诗意。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有用废弃宣纸编织而成的《扇子》,也有全新的大体量作品《本草纲目》——巨大的书架上,施慧用纸浆与干花标本制成一本本打开的植物之书。

  看似柔软,其实坚韧。这,也能体现施慧内敛沉稳的性格。当年,就是她身上的安静,吸引了许江。

  1978年,同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的许江与施慧,因共同朗诵诗歌《凤凰涅槃》而结缘。

  当时的许江,是同学们心目中公认的激情诗人,而长发飘飘、安静沉稳的施慧,很久才觉察到许江的情愫。

  如今,他们的女儿已近30岁,说起这段故事,许江依然双眼发亮,“我一直都在读她。”

  如同其作品一样,施慧身上保有东方传统所崇尚的安静和朴素,这也令她本人透露着些许神秘感,而归于生活与事业,这更是一种女性的坚韧与承担。

  1988年,许江远渡德国两年,在汉堡美术学院6平方米大小的储藏室中,煎熬留学岁月。而施慧在美院万曼(保加利亚著名现代壁挂艺术家)壁挂工作室艰苦学习。当时女儿尚幼,电话还未普及,经常半年都听不到彼此的声音。

  因儿时对编织与自然的钟爱,施慧在创作中一直使用棉、麻、纸浆、宣纸、草植等天然材料。

  一次在富阳观看宣纸制作时偶然瞥到的纸浆,让施慧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视觉语言。长年泼洒纸浆,施慧的双手常常开裂脱皮,但在她看来,一切不足以言。

  艺评家范景中说,施慧的作品如同对她本人的观照,是一首“素朴之诗”,这样的手工制作,是在向一个远离我们而去的古老传统致敬。联系到她本人,这也是多元社会中传统女性所代表的朴素的高贵。

  2000年上海双年展,受当时多媒体风潮的影响,施慧曾一度动心将影像映照在自己的雕塑作品上,但在最后一刻她果断放弃,因为“那就不再是我的作品了”。

  施慧说:“我所做的,就是以坦然和虚静的心态去触摸材料。多年的软雕塑创作过程,使我对纤维材料的质地敏感而偏好,对线性的构架情有独钟。”

  读懂施慧,也更能读懂许江。

  施慧一直倾慕许江的悟性与激情,而许江却认为施慧的静默沉稳才是自己的炽烈个性背后的重心:“我们俩的性格几乎带有一种戏剧性,但是又有一种本质的默契。我做决定的时候,她不会给我很多意见,但是她的意见非常重要。”

  在这样的解读中,许江与施慧的“浴火重生”与“静水深流”,共同构成了他们紧密而深厚的画面。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c0010 浴火重生后静水深流
这是他们爱的方式
2013-04-09 2978405 2 2013年04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