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原声
香港限购,国产奶你知耻吗
刘雪松 本报评论员
香港关门限奶,为奶而愁的内地父母,失去了一个让孩子喝上放心奶的渠道,而蒙牛总裁孙伊萍却从中发现了机遇。孙伊萍在博鳌论坛表示,香港限购奶粉,“我们感觉是一个责任和机遇。首先看到中国消费量巨大,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人从市场购买奶粉。第二,我们感到是有责任的,过去几年建立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确实任重道远”。
孙伊萍的机遇论,从她的角色认定看,无疑指的是挣更多钱的机遇。但蒙牛将这个机遇建立在香港堵死内地奶客的天降人为因素,似有幸灾乐祸之嫌,这让原本对国产奶业憋着一肚子窝囊气的人们更为光火。财经网官方微博昨天微评嘲讽:蒙牛从中感知到的不是耻辱,而是机遇,其强悍之心真是令人不得不狠狠赞叹。
其实孙伊萍也是说到责任的。只是她所说的责任,好像不是我们常识中所认知的、具有愧疚意味的自责,而是以前在“建立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方面,还没认识到任这么重,道这么远。意思是,奶是好奶,没想到消费者信心这么不足。
蒙牛肯定不会天真到今天才发现中国奶粉消费量巨大的地步。他们当然知道这个“巨大”,其实是国内消费者对买不到安全奶、放心奶的“巨大”失望。但作为中国奶企中的龙头,把巨大的挣钱机遇与希望,建立在消费者巨大的失望、以及香港关门限奶带来的无望之上,无疑是将企业对利益的无限贪婪面目昭然于世,让人看到了没有行业自律、公权约束无力之下的国产奶企的道德底线与责任底线。
香港限购,带给国产奶业最大的机遇是什么?是知耻的机遇,是脱胎换骨的机遇,是拿出不说超越、至少与洋奶制品同等质地的产品,然后牛掰地告诉国人“我安全、我放心”的机遇。可是,蒙牛,你敢么?中国哪家奶企敢当成这么牛掰的机遇?中国又有哪个食品监管部门敢说,中国的奶制品是世界上最好的?
如果不敢,那就少大言不惭说什么机遇,说什么责任。香港禁不禁奶,消费的市场总在那里,国产奶企的机遇从来就在那里。从三聚氰胺,到黄曲霉素事件,中国奶业一茬接一茬的危机,消费者失去的信心总在那里。每一次危机,都是中国奶企重拾消费者信心的机遇,但他们都没当成机遇,今天香港不给捎洋奶粉了,你窃喜机遇来了,你问过中国的消费者还愿不愿意再次将机遇送给你了吗?
中国奶企,不是将消费者的无奈当成重塑品质的机遇,而是将香港禁奶令当成延续国产奶企高额利润的生存机遇,这是罔顾消费者健康品质的趁火打劫,是拿一奶愁煞国人的消费者无奈与窘态来庆幸,来开涮。这种建立在趁人之危心态之上的机遇,迟早会因为消费信任的消逝而消逝。哪天香港突然发出一纸禁奶取消令,就足以把这张窃喜的脸打回原形。
不把消费者的失望当成耻辱,不把这种耻辱当成重塑产品质量的责任,国产奶企永远找不到真正的机遇。中国消费者,已经给了国产奶企太多的机遇,你们却从没珍惜过。当他们的信任感荡然无存,奶企的机遇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