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时评个论

卖肉才子,未实现的“中国梦”

  北大卖肉才子陆步轩的故事很多年前就曾引发各界关注。如今他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讲诉创业故事。这位卖肉才子一度哽咽说道,“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当然陆步轩事后向媒体解释,这是他的自谦之语。不过我想说,他并没有给北大丢脸抹黑,他恰恰继承了北大工读传统,是正面教材。当年,蔡元培、陈独秀等人在北大掀起工读互助团运动,在全国风靡一时。毛泽东等都参与洗衣服赚铜板。这一运动最大的精神遗产在于,“一边劳力,一边劳心;终生工作,终生读书……”陆说他是“丑角”,但很正面,“劳力”与“劳心”一样荣耀,正是早年北大至今感染世人的时代精神。

  这一时代精神为何不时髦了呢?有人把病因归结为市场经济,正是市场经济造就了当下“成功学”的大流行。譬如某名教授曾说,“40岁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不可否认,“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成了许多国人追求的目标,成功就是:要钱、车、房、地位、荣誉、尊敬,更要羡慕嫉妒恨……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要快……按此标准,卖肉才子显然很慢很失败。

  不过,细细解剖陆步轩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他坎坷道路上,有着被时代错杀的一面,更有着计划经济造成的一代人的择业悲剧。

  卖肉才子北大毕业后,先被“分配”回乡,然后“借调”机关、被“编外”,接着“下海”破产、前妻离去、求职未果,遂屠肆操刀聊以糊口。“分配”、“借调”、“编制”、“下海”这几个是多么富有时代烙印的词汇,他就像一个被计划体制裹挟的“少年派”, 并且“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相比而言,同样是卖肉,“市场经济的毕业生”——网易丁磊和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本不受多少“铁饭碗”的禁锢,反而成为大海中的胜利者。择业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人性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方可促进资源有效分配,提高社会生产力。陆步轩的困境既是市场经济的困境,更是“计划经济毕业生”的困境。

  可是这部“北大卖肉少年的奇幻漂流”的结局却是不够励志的。和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陆步轩依然回头进了机关,重新成了“体制人”、“劳心者”,这无疑是对自我成长的否定,也是对北大工读传统莫大的讽刺。这提醒我们思考,一直坚守的“卖肉梦”何以不堪一击?“劳力者”对接“中国梦”的入口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钱江晚报 时评个论 a0016 卖肉才子,未实现的“中国梦” 2013-04-14 钱江晚报2013-04-1400017 2 2013年04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