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5版:读书

蒲剧
《青丝恨》

秦晋腔调里的爱情

  哀怨凄婉、水袖翻飞,梆子高亢浑朴。蒲剧《青丝恨》捧出的是厚重的乡土味道。

  对吴越观众来说,蒲剧这一剧种,一定少有闻睹。《青丝恨》这部戏,将传统戏曲故事里“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段落重演了一遍,但是用高亢激昂、稚浑拙朴的秦晋腔调唱来,所显示出的晋南风味,更见一股动人心魄的气韵。

  蒲剧受众范围较窄,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等地,较之于越剧,算得上是真正的地方戏。

  实际上,任何一种声腔剧种,最初都是典型的地方戏,南北戏曲因为地方气质不同,加上乐器曲谱相异,于是曲调与神韵也各显易趣。越剧、昆曲流丽婉转,声清韵悠,多表现才子佳人的款款情致;北曲则神气鹰扬,慷慨激昂,时见悲凉恢弘之气。

  然而,在娱乐化和消费主义思潮日益盛行的当下,所有的传统艺术都带有一种渐趋衰运的悲怆意味。作为受众更小的地方戏,它们立足于夺梅大赛的舞台,本身就是一件荡气回肠的举动。

  考虑到年轻人这一受众群体,《青丝恨》将剧情修改了很多。在原有剧目中,休妻中状元、攀附权贵做了相爷女婿的王魁运势凄惨,终日戚戚惘惘,最后遭到神鬼索命,而今,改为王奎因负疚而自戕,显然,鬼神的力量在剧中弱化,敫桂英的角色设置则变化较少,依然是旧式的怨女,情深意切,事事为郎君着想,最终却被负心汉抛弃。

  虽如此,从整体而言,《青丝恨》依旧展现了传统戏曲的韵味,质朴的乡情扑面而来,强调婚约的一诺千金,强调情感的忠贞与坚守。这与中国人讲求稳定和永恒的文化心理一脉相承,与时下追求刺激性和新鲜感的情感消费相比,更加透出一股古朴清澈的灵透,恍若闹市里吹来一阵清冽的凉风。

  蒲剧里流传着一个谚语,叫作“一窝旦,吃饱饭”,也就是说,小旦在蒲剧中具有独当一面的地位,尤其女旦的水袖功,是蒲剧特技表演的精华所在。在《打神告庙》这场戏里,水袖上下翻飞,华美奇绝,因之成为蒲剧的代表性剧目。

  “贾菊兰随着人物情绪变化,水袖舞得目眩神迷,圆场台步节奏张弛有度,怒打神庙水袖如狂草大写意,步伐急促不失韵律美,几乎舞遍了水袖的姿势。”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羊驰如是说。贾菊兰的表演为这部新编古剧注入了生命的灵动感,她将敫桂英内心浓烈的情绪外化为生动的表演形式。

  当年苏学士以诗会友,与柳永比词。友人答曰:唱苏词需寻来八尺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唱柳词则要请二八佳人持象牙板唱“小桥流水”。行腔快捷、一泻千里的北方蒲剧,与典雅绮丽的宛转吴音,于爱情的表达上,恰如这“大江东去”与“小桥流水”的分别,各有韵致,情难分较。

  青丝无限恨,郎情负妾意。对于多数南方戏迷而言,《青丝恨》这迥异于吴越之音的风格,是茫茫人海里一缕北地的愁思。


钱江晚报 读书 d0005 秦晋腔调里的爱情 2013-04-28 钱江晚报2013-04-2800007 2 2013年04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