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10版:永康生活·文化

文学部落
痛彻心扉的时代悲歌

——浅析胡树彬中篇小说《放翅》

  文学部落

  痛彻心扉的时代悲歌

  ——浅析胡树彬中篇小说《放翅》

  张乾东/文

  读完胡树彬发表在《地火》杂志2013年第1期上的中篇小说《放翅》的最后一刻,我是泪流满面。从乡村走出来的胡树彬永不忘本,始终以平凡人的视角去关注平凡人的命运;用他精细的笔触,书写一些小人物辛酸、苦痛以及他们最终被历史尘埃湮灭的灰色命运。他不遗余力地将当下乡村活生生的一些疼痛因素展示出来,让那些散落在城镇化洪流中的时间碎片直抵我们心灵的痛处,绞动着我们的良知。看过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小说,但都不及《放翅》这么深人灵魂。可以说,胡树彬的《放翅》,是一曲痛彻心扉的时代悲歌。

  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是中国当下最弱势的群体,特别是中西部这一现象特别突出。许多年轻人没有文化,找不到好工作,虽然在外打工,但生活明显地压力过大,所以生了小孩不得不将其送给大山深处守住几分薄田的父母带养,这些儿童与老人与世隔绝,孤苦伶仃,甚至还有人食不果腹,陷入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这不是夸张之辞,笔者也是来自大山深处,对此深有体会。《放翅》这部小说里,胡树彬将一个留守儿童和一个空巢老人作为主角,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正是当下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

  这篇小说中,胡树彬借雀子放翅这一自然规律来寓意喜迎春的命运,通篇读完,这个比喻的确比较贴切,大大提升了文本的感染力。他将全部的情感都渗透到了人物、景物或场面之中。喜迎春、喜种田的命运、性格等,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辅相成,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灵,与小说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小说当中也自始至终都闪现着作者对待人生、命运以及苦难的态度。作者在整个行文过程中显得不动声色,但文本的内核却是在泣血呐喊,他的呐喊不仅仅是为了激起人性的悲悯,还要明确地告诉人们,其实那些我们看似卑微的生命同样有着强大的光芒在闪烁。胡树彬以独有的笔法将我们带进一个壮观的悲剧审美空间,让我们在对命运的感叹与悲泣之中触摸这繁杂人间最真实的疼痛。

  胡树彬善于发现周围的生活,并将身边看到的一切,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融入到小说中去,《放翅》中五个孩子闷死在垃圾箱中的情节,就是来自作者老家毕节市2012年发生的真实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思。因此看过《放翅》后,虽然我们知道是虚构的,但总觉得这些事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一手法的灵活运用,将《放翅》推入一种高境界,提高了小说的存在价值与现实意义。

  每个时代都有与那个时代最切合的文学作品诞生,《放翅》会不会成为城镇快速扩张与乡村迅速消亡过程中的最好作品,我们谁也不敢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是最切合这个时代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当我沉浸在《放翅》的悲情气氛里不能自拔时,却更深切地体会到胡树彬凭着他的勤奋劲儿,其创作水平已经超过了他自身的潜力;这些年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所取得的实际成绩,也早已超越了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我这般说来,并非在此有意抬高胡树彬,而是他的才情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读者们的认可,期待胡树彬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


钱江晚报 永康生活·文化 j0010 文学部落
痛彻心扉的时代悲歌
2013-05-31 钱江晚报2013-05-3100006;钱江晚报2013-05-3100010;钱江晚报2013-05-3100011 2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