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y0006版:余杭生活

文章导航

土办法造出新世界

乔司水利技术员吴阿钊的建筑情缘

  一座城就像一个符号,也许它是灯红酒绿,也许是小桥流水,或许它只是个栖身之所。这里是余杭,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也有人过着那样的生活。一座城有很多人的记忆,一个人就是一座城的影子。我们每天在这个城市与无数人擦肩而过,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一个陌生人身上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钱江晚报·余杭生活》从4月12日起开设【余杭故事】专栏。你在余杭吗,你跟余杭有怎样的缘分,也许我们都是普通人,但你的故事总能唤起我们心中的一阵澎湃。说出你的故事或是将你的朋友家人推荐给我们,我们将在本栏目中与大家分享,电话88563333,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参与。

土办法造出新世界

乔司水利技术员吴阿钊的建筑情缘

  □■吴振瑜

“其实我没有上过一天学”

  余杭乔司街道和睦桥村8组钱家流自然村的一户人家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正坐在电视前,跟着电视节目哼着戏剧。他看上去只有六十多岁,身体硬朗,声音洪亮,家人和邻居说他爱打打牌,讲讲笑话,大家都跟他很亲近,觉得他风趣而随和。关于这位老人,你一定想不到在余杭的乔司街道,上了岁数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81岁高龄的他曾经可是在乔司乃至余杭、江干等地都小有名气的水利技术员。现在余杭还有63座桥是他设计施工建成的,而当初乔司由乡申请转为镇,他也可谓功不可没。

  提到设计师、技术员人们想到的一定是受过系统学习或者培训的人,可吴阿钊老人刚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其实我没有上过一天学”,这着实让笔者吃了一惊。

  原来在吴阿钊老人9岁时父母就都去世了,剩下家里的三个兄弟,吴阿钊排行老二。那时家里的成年人只有一个上了岁数的祖母,给三个孩子做饭照顾他们的生活。后来的一场大火让家里变得更是一贫如洗,上学对他来说只能是件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

  成为一位优秀的水利技术员跟吴阿钊的天分是分不开的。“我第一次看建筑图纸就看懂了,遇到问题我就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想办法,我们没有什么先进的仪器,修建的水利工程多是用这样土办法造起来的。”

  还有一件事情让吴阿钊成了乔司镇的大功臣。1967年时的乔司乡申请转为镇可没有通过,原因是镇的人口必须达到3万人,而当时的乔司乡只有一万多人,正当领导们拿不出办法的时候,吴阿钊建议建一个农贸市场,这样流动人口多了申请就不是问题了。果然,农贸市场建成后,乔司乡的人口迅速增长到了三万八千多,成功转型成了乔司镇。

土办法建机场排水渠,天赋崭露头角

  1950年,18岁的吴阿钊来到的当时正在修建的笕桥机场打工。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却是他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从那里开始,他的建设天赋慢慢显露,在他的生命中像导航灯一样为他指明了以后方向。

  那个时代的建筑条件十分简陋,没有什么像样的仪器,甚至连最基本的水平仪都没有。在建设机场的排水沟时可难坏了那些建筑工人们,没有水平仪,也不知道到底要怎样建。在机场的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刚刚来这里干活的吴阿钊一下子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在工地上找来了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中间做一个倒立固定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底的中点用绳子悬挂一个重物,若重物正好指向三角形的顶,那么测量面就是水平的,这是利用地心引力来找水平。但实际上吴阿钊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地心引力,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想出了这个土办法来,在今天人们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这个土办法,机场排水沟的水平大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说来也怪,这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的十几岁的男孩,对建筑图纸竟然一看就懂一看就通。随后他又设计了排水渠的高度方案,从中间开始建起,每往两边50公分就降低3公分,他的方案得到了实施,因为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笕桥机场排水渠很快建好了,当时笕桥机场的指挥部还因为这个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而吴阿钊这个名字也在惊讶与赞赏中被人们所记住。

大围垦里的岁月

  因为在笕桥机场的出色表现,吴阿钊被当时任杭州市团委书记的李崇仁看重,送去学习,21天后回到余杭的乔司乡,从此跟水利结下了缘分。

  从1955年开始吴阿钊从从柴油机手干到了水利技师,从造机埠到设计桥梁,你无法想象的事情都在这个没有读过任何专业学校的人身上发生了。

  而这些经历中最难忘的要数钱塘江大围垦的那段岁月了。“我是1969年第一次去下沙做围垦测量的,之后就在那里呆了四年。”那是六十年代的末尾,物资最匮乏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了工程浩大的大围垦时代。

  “那时我们的任务是大围垦前的测量放样和围垦中的质量监督。”如今81岁高龄的吴阿钊说起这些还是记忆犹新。“作为一名土工程技术员首先要熟知围垦的各项工程标准。一是埂头标准:大埂顶高11米,埂顶宽6米,外坡1:2.5,内坡1:3……”他说着找出了一本泛黄的笔记,用右手的食指时不时的比划着,甚至找来笔来在桌上的报纸上画几笔。这简直像是在40多年前的工地上一样。

  在那段岁月吴阿钊仍然用他的土办法围垦了上万亩的耕地。“当时没有钢卷尺,皮尺碰水就烂,我就用根长木条,20厘米涂一圈红,20厘米涂一圈白,这就算直尺了,长距离我们就用测绳。”“因为没有任何的通讯设备,我们工作人员的配合全靠大嗓门,我们还发明一些手势,因为有时江水太响会听不到声音。”70年代大围垦的时候,那批土工程师就是整天背着原始而笨重的工具和放样用的麻绳在工地上跑来跑去的。

  以土代洋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就是用这些方法三万八千多亩的耕地被开垦出来,今天当人们看到钱塘江的大片耕地时可能不会想到有这样一个人用他的土办法造出了一片新的世界。笕桥机场,杭州大大小小的桥梁,各个乡镇上百座机埠……可以说整个杭州都有他的影子,而他就是这座城的见证。


钱江晚报 余杭生活 y0006 土办法造出新世界 2013-05-31 钱江晚报2013-05-3100008;钱江晚报2013-05-3100009;3044993;钱江晚报2013-05-3100013;钱江晚报2013-05-3100014 2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