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2版:人文·文化

九旬老人作画的坚持与感悟,值得今天的人们倾听

山水烟云,是他渐变的内心之情

  80年丹青生涯,施明德读行为本,学养为内,把山水画创作这门“余事”,牢牢系在了读行之上。

  童年时,家乡的朴实风光,生活中,婺江畔的桃树正红,甚至教书时,雪中的一趟家访,在他的眼中,俯拾皆成画意。

  打开施明德现场给记者手写的纸条,标题是两个字:化出。

  他说,学传统,读画论,最后落于笔端,必须讲究“化”,也就是把一切景语中的情语,化作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风格和见识。

  “我比较笨,到70岁才化出。”施明德说。

  (以下记者简称“记”,施明德简称“施”)

【启蒙】 远山近水,心向往之

  曾经采访过的画家孔仲起,说起孩提时钟情于山水的原因,便是对高楼大厦背后真山真水的向往。

  施明德也是如此。夕阳西下,光着脚丫的乡村男孩,看着晴山黛色,渐变渐暗,他心里突然有个想法:只有画下来,才能留住美的瞬间。

  记:您是东阳人,怎么说得一口金华话?

  施:我出生在东阳林甘村,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清朝秀才。我祖父在自家老屋的厅上开私塾,我就跟着他读四书五经。

  我17岁的时候,去金华读了浙江省立七中(现金华一中的前身),后来中学、大学,教书、生活也一直在金华。所以,说的都是金华话。

  记: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画画有兴趣的?

  施:小时候,我常在家乡的田野劳动,一仰起头,看到眼前的山水风光——呀,那个山怎么噶好看的啦。

  太阳西下,我就呆呆地看着山,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美的颜色,打心眼里喜欢,可就是不会画,表达不出来。

  直到我到浙江省立七中读书,遇到了金玉湘老师。金玉湘毕业于浙江两级师范(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李叔同当时就在这所学校教图画和音乐课,他是李叔同的学生。

  我的素描、水彩、中国画都是向他学的。艾青、朱恒也是他的学生。若不是金先生的教导,艾青不一定能考上西湖艺专(中国美院前身),从而走出金华,成为诗人呢。

  记:您的作品里,山水画颇多,为什么对山水情有独钟?

  施:和家乡的山水有关,我一看到春天桃花,秋日红树,就兴奋得要发疯,非要画出来不可。

  还有一个原因,和文学作品有关。李白、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的诗,我都很喜欢,我想把诗里的山水画出来。

  记:您最喜欢哪首诗?

  施:记得有一本《唐人选唐诗》,有两句诗: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诗里描绘的这个样子,我在山里看到过,很有气魄。

  人要多读诗,读多了,画就有气魄。而诗中的意境,和生活是紧紧相连的。

  有一次,我和父亲上山砍柴,走累了,就在一旁休息,我看着眼前的山,就冒出了两句诗。

  (老人拿出笔,在记者的本子上,慢慢写了起来:挑柴下高岭,举头见秋山。)

  我对这两句很得意的。

【写生】 不感动是画不好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是老话,却字字真理,施明德把它当作绘画的“引路人”。

  他一生坚持写生,“抗日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此后,一直坚持到近90岁。

  他笔下的山川河流、树木房舍,无不是烂熟于心的风景。80多岁,他还固执地爬上高达百米的大坝,从口袋里掏出钢笔,迎着风,站在顶端“沙沙”写生,画完了,不算完,还要“霸占”水库的会议室,就是为了根据写生稿,再次创作。

  “师法自然最为重要。”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记:您的山水画,有很多都是游历各地自然风光的真实反映。

  施:游山水,未必要背起行囊远游名山大川,近游乡野、近取诸身,也不失为行万里路的好途径。

  比如我在金华澧浦蒲塘小学教书,那里山间地头的景色,我也爱画。而学校里的老师们,在南方丘陵大雪中,艰难家访,我也把这些场景画了下来。

  记:您热爱写生,画了那么多年,会厌倦或是缺少灵感吗?

  施:山水画要写出山川的自然之美,又要表现画者心中对人类和大自然的爱。

  比如南朝王微在《叙画》中说,“望秋风,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这就是一种激情。

  画画要有激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感而画,比无感而写要好。不感动,勉强去画,画不好的。

  我写生有个习惯,无论春夏秋冬,上衣口袋呢,要插一支钢笔或圆珠笔,下口袋呢,要装个小本子,因为我去一处,就习惯现场速写,晚上回去就画成中国画。

  此外,我还会常常拔回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放在案头照着画;而到了我年纪大的时候,所见之物,就自然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我画的,是记忆中的景色。

  这些地方,都不是白去的,那些竹的根、枝、节,画一下很有好处,因为小中见大,一枝一节清楚了,“大”的也会清楚,这是源,可以产生生命。

  记:您所说的“大”是指什么?

  施:就是生命,它可以打破一般化,得到自己的艺术。

【化出】 下画外功夫,才能画出画外之音

  肖峰说,施明德晚年大泼墨、大写意水墨画,已经少有了先前对某处真山真水的再现和表现,少有人为痕迹,而是将人生思考赋予其中。

  在99岁的施明德心里,山水烟云,早已化作内心之情。

  马:您晚年一直研究黄宾虹,主要研究他的哪些方面?

  施:他读书读得多,中国画史研究得最透切,古代瓷器、刻印、碑帖、历史知识,样样精通。

  我以前学过他的画风,后来研究他的做人。

  中国美院教授朱恒说,你学的与黄宾虹一式一样有啥意思呢?我就不学他的面貌,学他的精神。

  记:什么精神?

  施:沉雄博大。

  记:我翻看了您的画册,早年,您的山水画都是即景写生,到晚年时,并非如实描摹,是这个精神让您改变了吗?

  施:黄宾虹曾经说过:“学内也,文外也,画为文学余事,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足言内美。”

  我时常和学生说,绘画应讲究画外功夫。画内功夫,是每个画者都要具备的,也就是立意、章法、笔墨技巧等。

  画外功夫是什么呢?就是画家的学问、修养、识见,也就是内美。

  恰恰是后者赋予画作以内蕴和意境,使得画作气韵生动,读之有画外之音。

  所以,让我的改变,就是两个字:化出。

  记:能解释一下吗?

  施:化出,就是要有自己的风格。

  化出来是有条件的,第一是写生,第二是学传统,也就是临古画、读画史、画论。

  之后最重要的,是把一和二吃透,融汇于心。

  这样画出来的画,才是真正的艺术,是有自己个性的艺术。

  本报记者 马黎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c0002 山水烟云,是他渐变的内心之情 2013-05-31 钱江晚报2013-05-3100008;钱江晚报2013-05-3100009;钱江晚报2013-05-3100011;钱江晚报2013-05-3100012;钱江晚报2013-05-3100013;钱江晚报2013-05-3100015;钱江晚报2013-05-3100016;钱江晚报2013-05-3100010 2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