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h0006版:杭州新闻·屋檐下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这门手艺
不用胶水,仅靠金属钉和金刚钻,就把四分五裂的碗补得滴水不漏

他这双粗糙的大手
帮人们拾掇起那些年的日子

  “天下精工出江南,江南制造在杭州”。上周,一部短短5分钟的动漫作品《江南制造》,带人们重温了江南能工巧匠的精妙手艺。在当下这个浮躁急进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在坚守传统,为制造最精美的工艺品、为追求最精致的生活品质而细细琢磨慢慢炮制。

  本报5月30日A1-5版发出了“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老匠人在坚守”的消息后,也引起了读者热议,好多人打进钱报热线96068推荐身边的能工巧匠。比如这位,萧山锔瓷匠、83岁高龄的蔡焕根老人。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说的就是这门手艺

  俗语“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儿”,形容的就是锔瓷这门手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相信,不需要任何胶水或者黏合剂,锔瓷匠人仅靠金属钉和金刚钻等几样简单工具,就能将四分五裂的瓷器严丝合缝地修补好。

  一些老杭州可能还有印象,当年走街串巷的锔瓷匠人挑着担子,敲着铜板来到自家附近,大人们就会拿出平时不小心摔破的碗盘、茶壶等让他们修补。那时候,锔碗的花费,比买一只新的还是要便宜许多。对于勤俭节约、惜物惜福的中国人来说,这门手艺和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

  蔡焕根今年83岁。作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之一,他也是目前为数不多掌握锔瓷这门手艺的老匠人之一。

  前天,在萧山戚家池社区,我们见到了蔡焕根老人,他系上蓝布围兜,坐在老旧的竹箱旁,用指节粗大的粗糙大手拿出使用多年的锔瓷工具,娴熟地向我们展示了这门手艺。

  补好的碗滴水不漏

  就像那时候人们想过的日子

  蔡焕根拿出一个修补好的瓷碗和一个瓷碟,记者接过去仔细端详,瓷器上有一道细细的裂缝,几乎看不出来,而将原本分裂的瓷器紧密接合在一起的,是嵌入瓷器的薄薄铁钉。

  “以前都是用铜钉,不会生锈,现在那种不软不硬的黄铜买不到了,只能用铁钉。”蔡师傅有点惋惜。锔碗专用的铁钉都是老人自己敲打出来的,市场上买不到。

  蔡师傅拿出一只被打成几块的瓷碗,从锔挑子里取出一根细长绳子,将破裂的瓷碗拼接好,反复扎紧。然后将碗放在双腿之间。锔碗之前先打孔,钻孔工具就像拉二胡的弦弓一样,弦线上绕一根10厘米长、下面装有金刚钻头的细圆轴,来回拉动弦弓,金刚钻头不断旋转,在裂缝两边钻出两个细小的洞。然后,从箱子里取出像订书钉一样的铁锔子,两头套进小洞内,用小锤子轻轻把锔子铆进小洞,两排锔子跨越裂缝,把碎片连起来,碗就补好了。

  这样补好的碗,不用任何胶水或黏合剂,也能滴水不漏,继续使用。

  “像这样一个普通的饭碗如果碎成两瓣,需要差不多十个钉能补好。”蔡师傅说。

  这门手艺看着好像不难,其实不简单。力道大小、钻孔距离,全靠匠人的经验和手感,重了轻了都不行。

  19岁开始学手艺

  一天最多补过100多只碗

  蔡师傅19岁开始跟着哥哥学手艺。他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门手艺特别吃香,“过来找我补碗的人要排队呢。那时候补一个碗,收5分钱。”

  蔡师傅走南闯北靠锔碗谋生,“我一天最多能补100多只碗,坐得屁股都痛了。”那时候他最喜欢做食堂、饭馆和茶馆的生意,那里都是批量的生意。蔡师傅不但补碗,也补锅、钵头、茶壶,甚至是水缸。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瓷碗摔破了,人们不再愿意麻烦地找匠人修补,买一个更方便,蔡师傅的生意日渐冷清。他后来另谋生计,搞起了网箱养鱼,算是适应形势的成功转型。

  但这门手艺,蔡师傅一直没丢下。他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过节目,也在杭州休博会期间表演过绝活。粗粗算来,蔡师傅这一辈子补好的碗,不下4万只。

  现在慕名来找他的,多半是一些祖传或有纪念价值的瓷器不小心摔了,找他复原。对这样的修补,蔡师傅一般都不收钱,“就当是给人家帮忙了”。早前,曾有一位嘉兴教师来学手艺,但只学了三天就匆匆告辞。不过蔡师傅很体谅,他说不能怪人家,这门手艺现在赚不到钱,年轻人没有动力坚持,也正常。

  话虽如此,但在这个补了大半辈子碗的老匠人心里,还是很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锔碗手艺能延续下去,不要在他这里断了。

  蔡焕根老人希望能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钱江晚报 杭州新闻·屋檐下 h0006 他这双粗糙的大手
帮人们拾掇起那些年的日子
2013-06-05 3051913 2 2013年06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