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l0003版:临安生活

文章导航

十八进士共一村

走进集贤 感受文化底蕴

  文/潘鑫卉 图/李斌

  临安出城向北,有一个叫“集贤”的古村庄。集贤村,原名棋园里,后来之所以改名集贤村,是因为在后唐至南宋年间,该村庄一共出了十八个进士,这在科举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因此有“十八进士共一村”的美誉。更为传奇的是,这十八位进士都是当地的俞姓人氏,因此又有了“十八进士共一家”的说法。

  另外,关于集贤村名的由来,我们也可以在清代的《临安县志》和《俞氏宗谱》找到答案:集贤,贤者而集也。

俞氏家族,人才济济

  宋初(公元900年)间,俞氏家族从德清迁往临安集贤村。自从俞氏族人迁到集贤村之后,俞氏宗族的子孙就陆续考中进士。经过几十年的创造,集贤村变成了俞家的基地。集贤村当地年长者徐某口述:“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到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的288年间,每隔一时期便有俞氏后人中举。俞氏宗族的20多代子孙当中就出了18个进士,有的是父亲和儿子都是进士,有的是爷爷和孙子都是进士。”

  据记载,俞氏家族的十八位进士,分别为俞寿、俞恪、俞徽、俞勍、俞勋、俞蕴琳、俞缅、俞文卓、俞琦、俞琼、俞罻、俞元佑、俞应、俞遵、俞元龙、俞嘉佑、愈烈、俞弃疾,并且大多青史名留。

  俞氏家族不仅人才济济,而且经常做好事,在集贤村德高望重。现存集贤村西径山,建于公元930年间的遗址双林寺,就是俞家捐建的。可以说,俞氏家族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村庄文化的发展。《俞氏宗谱》中“节财用,远佛老,行庆吊,敦孝悌,睦宗族,谨嫁娶,严闺阃,尚勤俭,明礼让,慎交友,崇祭祀,急赋税,省词讼”的俞氏家训,就是俞氏家族的《弟子规》,明确规定了后人应该怎样遵礼仪、行勤俭、明廉耻,从而使得一代代后人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刻苦勤勉而有所成。

外放当官 人才外流

  古代考取进士后是可以直接任官的,俞氏后代屡中进士。公元970~980年间,俞勋被派往山东青州当官,在外出当官的同时,俞勋带走了自己的妻儿等家属,原以为是暂时的背井离乡,却不曾想,去了之后就没再回来。之后,俞文卓、俞琦、俞元佑等俞姓后代也陆续被派往山东允州、江西南昌、绍兴、安徽滁州等地当官。他们的离开,对于集贤村来说,是一个转折,一个由盛转衰的征兆。

  俞阿华,十八进士同宗的俞氏后人,现年八十多岁。作为俞氏宗族在我市存留的唯一后代,每年的清明节,俞阿华都会亲自上山给自己的祖辈上坟。俞阿华告诉笔者:“俞家的祖坟分布在集贤村西径山的四周,时间久了,没人打理,很多祖坟都已经平了,有的祖坟墓碑上的文字也看不清了。俞家在临安的后人现在就剩下我一个,所以我每年都会亲自上山祭拜。”

建进士纪念馆,传集贤文化

  因为俞家祖坟遍布的范围较广,而且很多都快找不到了,所以,80多岁的俞阿华,每年清明节为祖辈上坟都要花三到四天的时间。每次上坟,俞阿华都会随身携带一把锄头和一把镰刀,为祖坟除除草,翻翻土。

  集贤村的西径山,是临安青山湖周边海拔最高点。在西径山的骊珠峰上,有一座“十八进士纪念馆”,里面供奉着十八位俞氏进士,陈列着关于十八进士的历史资料、真人石像以及众多名家的题咏之作。

  笔者走访当天,见来自苏州的一批游客围着一当地村民,该村在讲有关十八进士的故事。其中的一位游客客说道:“我们之前有听过十八进士的事迹,觉得很不可思议。现在趁暑假来到此地,一方面是为了带孩子游玩,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感受下这边的文化气息,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好好学习。

  如今的集贤村,早已卸下了“十八进士共一村”的光环,跟大多数村庄一样,平平静静。只不过,当你走进集贤村的时候,还是可以感受到那种浓厚的文化底蕴。

  曾经扬名在外的俞氏家族,如今却不知所踪,虽然俞阿华尚在,但也到了耄耋之年。曾经的辉煌,如今已成历史,面对现在的局面,让人唏嘘不已。作为新时代的临安人,在这青山秀水间如何再创造新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该思考,该传承的。


钱江晚报 临安生活 l0003 走进集贤 感受文化底蕴 2013-07-19 3108483 2 2013年07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