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l0004版:临安生活

把中国水稻“种”到非洲

赵庆元:在非洲的11年

  文/潘鑫卉 图/杨菊三

  1994年,赵庆元等国内的13位农业专家,代表中国外经贸部和浙江省农业厅,以农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前往非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乍得,在那里建设垦区,把我国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种植技术传播出去,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中非之间的友好关系。

一个“喝水都来不及”的城市

  当时(1994年),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的乍得,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那时的乍得,没有水稻,当地人以高粱和玉米糊为主要粮食。除了锄头(一块手掌大的铁片+棍子)和劈草刀以外,再无其他劳动工具。另外,战乱导致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甚至出现“一头牛加两头羊可以换一个老婆”的现象。

  赵庆元说:“按照行程,我们必须在3月份之前到达乍得。3月27日我们一行13人在北京集合,培训了半天,晚上去大使馆吃饭,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了。本来是30日下午可以到达目的地的,可是在巴黎转机的时候飞机晚点,所以直到31日早上六点多我们才到达恩贾梅纳(乍得首都)。虽然晚了一天,但我们还是赶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了目的地,也算是虚惊一场。”

  赵庆元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上飞机前穿的是棉袄,可是下飞机的时候,有种进入火炉的感觉。3月份的乍得,早晨六点多的气温在37~38℃,而由于受撒哈拉沙漠刮来的热风的影响,室外最高温达到52℃。这对赵庆元等初到乍得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种严酷的挑战。“那种环境下,真的是喝水都来不及。”赵庆元回忆说。

房间没床 自己动手

  因为是去建设垦区,因此赵庆元他们享受了乍得最高的欢迎仪式。当天晚上,赵庆元等人被安排住在邦戈尔市的一个修道院。赵庆元说:“我们所住的修道院,是当时邦戈尔市最高级的旅馆,每晚的费用是100多美元。当时的邦戈尔,整个城市都没有电,只有修道院有。”

  尽管住在乍得最高级的旅馆,那里的居住环境还是让他们难以适应,第二天一早,他们就找其他地方了。“我们找到了当地的一个商人,向他租了一幢带院子的楼房,不过,房里没有床,因为他们都是直接睡地上的。所以我们买来木板,自己动手做床。”

  赵庆元回忆,那时他们能够吃到的菜只有洋葱和马铃薯,偶尔也有鱼,好在他们从国内带了一些紫菜汤料,咽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做个汤。正因如此,一个星期左右,他们一行人都出现了手脚浮肿等水土不服的现象。“那种情况下,我们知道,怎么让自己活下去是首要任务。不过我们是搞农业的,随身携带蔬菜种子,只要种子能够成活,我们就能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了。”赵庆元说。

农田基本建设,收获颇多

  “我们初到垦区时时,眼前是一片一人高的,总面积450公顷的荒草。之后,我们开始了农田的基本建设(3公里长的主渠道,整个垦区分为2500平方米的四块)。“当地的居民,因为之前根本没有种过田,所以连最基本的横竖斜线都不会,所以,我们专家组就从拉线开始,教他们种田。但是,这中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语言沟通问题。绝大部分当地居民都只会当地的方言,不懂英语,也不懂法语,这就给我们之间的沟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赵庆元说。

  不过,方法总比问题多。观察发现,市区有一批小混混,平时游手好闲,时常有一些欺凌霸市的行为,但他们见多识广,懂得的语言较多。“我们想把他们好好利用起来,通过他们来与其他人沟通交流。”赵庆元说。实践证明,他们的这一“冒险”很成功,一来,他们成功地解决了沟通困难的难题,教会了他们怎样种田;二来,他们的这一行为,让那些小混混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减少了他们去闹事的时间,从而保证了市区的安定。

  他们计划的工期是24个月,但是只用了18个月他们就完成了垦区的建设。第二年,垦区的水稻就种出来了。

  1995年12月回国后,赵庆元所在的农业专家组又开始筹备下一个垦区的建设工作。1998年6月,他们到达贝宁,开始了马朗维尔垦区的建设工作,1999年12月,垦区恢复建设工作完成。同样是两年的时间,他们完成了516公顷的垦区建设工作。

  2003年,他们再次前往贝宁,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排水站、泵站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带到了贝宁,此次技术合作一直持续到2010年7月份。

  乍得邦戈尔垦区的2年,加上贝宁马朗维尔垦区的9年,赵庆元等人在非洲一共待了11年。11年的时间,他们不仅把中国的农业技术传播了出去,更是把中国人民不畏艰辛的精神传播了出去。


钱江晚报 临安生活 l0004 赵庆元:在非洲的11年 2013-07-19 3108492 2 2013年07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