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川之地的隐居文化
自从北宋元佑八年(1093)两浙路提刑罗适将原设在广陈的盐仓移至芦川之后,仅经过三百年左右的辛勤经营,土壤得到改良,新仓一地就变得物产丰稔,生活富裕,家居安宁,民风淳朴,吸引了众多人士移到新仓隐居。这些隐士(隐居不仕之士)大多深居浅出,颇具才情又深藏不露,但他们深深地影响并丰富了芦川文化的发展。
宋太宗的第十三世孙赵友一(名友闻,字心古)为人低调,惦念宋室,排斥元政,所以字“心古”。后来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1311)索性从广陈东移、隐居到民风淳朴、生活恬静的新仓,开了外地人隐居新仓、落户生活的先例。他学古养高,多识好义,在新仓很有声望。郡邑举荐提拔,他坚辞不就。明代洪武四年(1371)为表彰他生前乐施善举,旌称“友一”。
月桥浜里有一座月桥,月桥底下是清澈的河水,绿绿的,静静的,似乎永远不起榖纹,因而在有月亮的夜晚,是观赏“静影沉璧”的最佳处所。“东门才子”钱厚贻(字鸿宾,别署红冰、顽石),才华横溢,就在月桥浜里的芦川义塾(民国元年改名为“月桥小学”)里任教。他常与镇上几个秀才对着河堤上几株身姿婀娜、叶色妩媚的垂柳诗兴勃发。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几位文人结为诗社,名为“月桥吟社”。社员有奚其芬、张叔雍、朱维椿、周至刚、龚侣黄等。各人诗作颇多,时有佳作,在东乡名噪一时。
胡庚照(字桂江,号安定),清同治年间(1862~1874)选择新仓作为他的隐居之地。在新仓镇上开设私塾,开馆教授孩童以谋生。他的诗词、书法极好, 2012年5月26日在泰和嘉成春季“古物同欣”拍卖会上,一件《砚山拓本》以12.65万元成交,此件清代拓本中有胡庚照的题诗,同时还有平湖人马承昭(1805~1879)、葛金烺(1837~1890)的题诗。
元、明、清三代以及民国时期,新仓吸引了难以计数的人士移居于此从事生产、手工、商业、教育、演技等等,包括张溥、柯汝霖、胡桂江、邬花尹和棣雨徐氏。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湖派琵琶代表性传承人的朱大桢先生,1962年下放到庆丰村后至今仍定居在乡下,也颇具隐士风骨。 邓中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