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音乐留在腕间
今日,音乐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伴侣,但几百年前,每一次与音乐的邂逅都是美妙神奇的际遇,尤其是当音乐从一个机械发声的音乐盒中传出时。
比如,从一块表中传出来,它带来的是怎样愉悦的感觉?
如果追溯无人演奏音乐的发展史,可以早到9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城,波斯人发明了一种由水力驱动的风琴,同时用了一个配备刺针的旋转音鼓发声。由于是由水力驱动,这个玩意儿太大,不便随身携带,但最妙之处在于配备刺针的旋转音鼓,这个装置的原理之后也被逐渐沿用下来,甚至用于更为先进的音乐盒。
鸣钟装置和刺针音鼓的联合使用大约出现在16世纪末。之后在瑞士相隔数年间,相继出现了两大创新,推动了音乐怀表问世。第一就是1796年一位日内瓦钟表匠以音梳代替了当时常用的自鸣钟,音梳由若干簧片组成,后来演变为小齿,每个小齿均发出不同的音符。四年后,第二项发明问世,旋转刺针盘代替了数千年来的标准调音部件旋转筒。
到19世纪初期,音乐怀表到达了它的全盛时期,各种设计层出不穷。而音乐怀表也开始成为复杂功能中的领导者,价格也居高不下。只是一个特别的现象是:之后,当钟表匠们纷纷将陀飞轮、三问等功能从怀表放置到腕表上,符合现代人佩带腕表的需求时,音乐功能却很少有品牌做尝试。
从怀表到腕表,对很多功能来说,首要的工作是缩小零部件尺寸,但这不是唯一的工作,对音乐腕表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如果零部件缩小后彼此间缺少足够空间,很难发出具有一定声量且悦耳的音乐。
来看看宝玑是怎么做到的吧。宝玑今年的力作La Musicale音乐腕表在巴塞尔展上就受到好评,这块表搭载硅质擒纵机构与扁平硅质游丝的全新自动上链机芯。使用的时候只要按下10时位置的按钮,就可以播放旋律,也可以在预设时刻响起,作为报时功能,这一切都源于对音乐盒机械原理的专利应用。
布满销钉的圆盘取代传统音乐盒的滚筒,交替弹拨音梳上的十五枚金属音齿。而手工镌刻的金属玻璃膜不仅增强了播放乐曲所需的音频,也更确保了腕表防水的性能。因为曾有其他品牌为解决“音量不够大”的问题,而采用了表壳底盖开孔的方式,确保声音可以从机芯向外传递,但带来的风险就是招致潮湿和灰尘,这也是腕表的一大敌人。而宝玑采用的液态金属膜,其物理特征类似一种能够和旋律的音频共振的音鼓,问题也就这样解决了。
为了这块腕表能趋近完美,宝玑为音梳和金属玻璃膜挑选了上乘材质。金质表壳上的多个钻孔,为声音的传输提供了最佳途径,也为金属玻璃膜提供有效保护。为了加强聆听效果,这款腕表还采用了制表史上首创的磁性调节装置。这个装有磁石,并将磁场控制在铁壳内的专利系统,除了具备传统调节装置调节音乐节拍的功能外,还能消除调节装置运作时产生的噪音。
也许是音乐的牵引,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等作曲大师也都是宝玑的客人。拥有它,将愉悦留在腕间,感受机械带来的美感。 高元元 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