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d0004版:“中国梦”特刊

杭州板桥路12号:省自学考试办公室

当年,夜校门口停满自行车

  杭州板桥路,一条被平海路分割成两半的街道,在热闹的龙翔桥地段,风头不及学士路、孝女路和长生路。

  板桥路12号,一个和市一医院后门面对面的门牌号,如今在蓝色的门牌下,画着一个红色的“拆”字。

  这里是浙江省自考办最早的办公地,从1984年起,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人们对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各种憧憬。

  今年已经82岁的黄逢更,1985年来到了自考办。那时省自考办刚成立一年时间,8、9个人挤在4间加起来不到9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从联系考场、找大学老师命题,到组织各地参考、请人阅卷等工作,事无巨细。

  “当时大家对自考都不是太了解。”黄逢更说,虽然1981年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已经开始自考试点,但作为教改的新产物,1984年当自考落地浙江时,人们对于它的信任度并不高。

  谁也没想到,浙江自考在之后的近30年时间里发展迅猛,成为浙江教育事业的几大亮点之一,还成了全国的一面旗帜。

  1984年12月10日,浙江省首次自学考试开考,全省有28846名自学者,报考了6个专业的5门课程。在应试者中,有国家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城镇青年、个体工商业经营户、中学教师和部队干部等。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17岁。

  1985年,这个数据增加了18%,报名参加第二次省自考的达到34053人。到了1986年,省第四次高教自学考试,报名人数已经过5万。

  随后几年,地方自考办每年报名时的场景,都成为了媒体追逐的新闻:大门旁的人行道上,摆放着考生的上百辆自行车,资料室窗口排着令商店经理们羡慕不已的长队。当年还设在林司后的杭州市自考办,由于房间狭小,报名人太多,每到报名时,考生们排的长龙经常把林司后的交通给堵塞了。

  黄逢更说,那时的自学者很能吃苦,孕妇挺着老大的肚子,每晚啃厚厚的复习材料;有了孩子的父母,下班把孩子安顿到老人家里,自己一杯白开水一只馒头打发肚子,剩下的时间全用来读书……因为自考的难度不低,许多人抓紧一分一秒复习,当时社会上也逐渐冒出了针对自考生的辅导班。

  浙江省第一次自考中,杭州出了5个状元,桐庐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陈重华和新安江二中的董跃前,并列大学语文单科第一。陈重华后来担任了杭州市副市长。

  随着自考队伍的壮大,省自考办的原址渐渐容纳不下逐年扩容的办公人员,于是搬离了板桥路,几经变址,之后又与招生办合并成浙江教育考试院。

  如今参加自考的考生,熟悉的是省教育考试院,而省自考办这个名字,更多地留在了当年那代人的记忆里。


钱江晚报 “中国梦”特刊 d0004 当年,夜校门口停满自行车 2013-09-18 钱江晚报2013-09-1800269 2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