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y0007版:余杭生活

——机关里的“书法家”

书写的快乐

  “他天生是一块写字的料。”我妈当着众人说的这句最朴实的话语,是我年少时听到的最动听的肯定和夸奖。从此,我与书法结下了四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书写带来的快乐童年。我出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西溪,我祖父三兄弟,是村里有名的颜体临摹人,从小耳濡目染,并由三位爷爷作“师爷”指导,从上学起,就开始学习书法。那时,家贫人多,家里不能长时间供应纸、笔、砚、墨,就在泥地上写,在家里墙角边上的吸水泥砖上写,在旧报纸上写,家里在我童年时举债买的一支毛笔跟随了我几十年,伴随着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也见证了我书写的快乐与成长。

  书写,练脑练心,修身养心,拥有平静愉悦的心态。书写是心灵的感应,手脑并用,不能分心,一旦三心二意,必定错字漏字百出。这与现代用键盘打字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感觉,打字只记住笔划即可,而书写中是要牢记“一点、一划、一撇、一捺”,绝不能“偷工减料”。刚学时,大爷看我执笔不端正,立马就会从我背后抽走我手腕中的毛笔,就是考验我的专心,端正笔划。所以我对每份书写都非常认真仔细,不论是帮邻居婚丧嫁娶之事坐帐台,还是助邻里乡亲写信,或是书写唐诗宋词,临摹字帖,都会一丝不苟,全心赴上。“笔为枪,墨拟弹,砚如阵,纸视场,与笔墨结缘,和纸砚融情,十字连心,动指健脑,精神气韵”,在书写时,与事无争,二耳不问窗外事是三十以后养成的习惯,从此,也造就了平静愉悦的良好心态。

  书写,促进学习,提高素养,是健康向上的动力。我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也没有经过专业的书法学习,书法只能算是我的业余爱好。在三十几年的机关工作中,更是没有离开过书写,做到时时动笔,不断提高。工作上不论是大会议还是小讲座,我都以书写的方式写材料,甚至于机关的墙报、横幅、奖状,都成了我书写的乐园。平时看到报刊杂志好的文章,就书写到本子上,既积累了工作材料,又练习了书法,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爱好与工作学习融合在了一起。在近十几年中,除特殊情况外,每天清晨六点就席台边,书写两个多小时的软笔书法,不少于200个字,年书写硬软笔汉字达二万字,去年,利用八个月的时间,很荣幸地首创了全国少有的在宣纸上书写《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首》以及《诗经》的硬笔书法。在“龙”年之际,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编著了以“中国龙”为主题的一百三十六龙和词条和二万余个词量的毛笔书法。目前,又完成了《颜真卿》、《柳公权》、《千字文》、《赵孟頫》的真贴临摹。这不仅是为了练习书法,更主要的是学习了中国的经典文学,汲取祖宗的精华,提升自身素养,为自己“充电”、“加油”。

  书写,开拓视野,增进交流,无比的成就感。1977年,高中毕业回到家乡,西溪龙船恢复竞渡,“第一龙船”上的船头船尾船浆的字,是当初自己的“处女作”,从那时起,书法就在心中扎上了根。西溪湿地深潭口石碑上的“龙舟胜会”及小释注的“小杰作”,书写“抄袭”的《祥林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射雕英雄传》等戏曲剧本,在邻里朋友中广为流传,在家乡顿时出了名,那会儿起我初尝了小小的成就感。因为字写的漂亮的原因,当时也被选为大队团支部书记直至1989年调到县工商局,成了一名“吃公家饭”的人。

  几十年过去了,知道我行政职位的人不多,而我书写的名声,却如夏季的知了,噪名远扬。书写成了我一种与人交流的特殊工具,让我视野更宽阔,人际交往更加顺畅,往往一张临场签字的名片,就让人牢牢记住了我的特点和爱好。

  书写,是一门学科,是一门艺术。书法作为艺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字虽然高度抽象,但它又给了我高度的想象,一个字一个故事,一段字一个历史。书写在享受精神大愉大悦的同时,也能使人悟出为人当方正端庄、身正影直,处世当谨慎谦虚、心地坦荡的人生真谛。此时心头也突然有一种忧虑,外来文化的浸入,淡化了古老汉字的书写乐趣,取巧“泮玩意”成了青年们的“香悖悖”,书法在当代会不会消失呢?电脑的时代,甚至已经不需要纸张笔墨。办公室桌上,大多数人或许已记不得祖宗的“文房四宝”。取而代之的电脑、打印机、鼠标、手机。人们经常不写字了,需要的时候也大有提笔忘字之势。

  笔者手记:

  所谓“书痴”,或许就是文中主人公这类人的真实写照。当今,我们身边正因为还有这么一批爱书法如生命的人,在默默努力,传承着国粹。最近成都书法家们联名提议申报汉字书写“非遗”,永康古山镇世雅村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的自称“如沙一粒”的“阿雅”,辞去银行金饭碗书痴深耕书坛三十年,正是对书法艺术的孜孜追求和传承。在现今社会,书法这门中华民族的艺术,需要子孙后代的传承学习,拿起笔,让书法,从一撇一捺开始。 王瑜薇


钱江晚报 余杭生活 y0007 书写的快乐 2013-10-18 3220694 2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