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11版:财富·新闻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促转型破垄断

7年前打一针1500元
现在只要几十块

  本报讯 有“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之称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目前抗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其制造技术曾长期被美国默克公司所垄断。7年前中国患者打一支进口针需要花费1500元之巨,但现在这样一支针剂只需花费几十元。

  这是因为,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和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起研发成功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并成功地投入规模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制药企业长期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制剂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进入临床使用,近3年新增销售4.98亿元。

  “世界的原料药在中国,中国的原料药看浙江。”浙江省是全国原料药第一大出口省份,原料药出口连续15年全国第一,通过国际认证和上市的制药公司也位列全国第一。然而,浙江制药产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等诸多问题。制药产业“低端出口,高端进口”的现状在浙江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何从原料药向高附加值的现代药物制剂延伸,如何实现节能降耗减排,企业要腾笼换鸟,政府要产业转型升级。面对区域产业的重大需求,浙江工业大学吹响了协同创新的号角。

  2012年,浙江工业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核心共建单位,创建了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对接了浙江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制药产业重大需求。以“做精原料药,做强制剂”为目标,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要求,突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切实解决了产业发展诸多重大问题,培养了制药产业一大批急需创新人才,有力推动了我省制药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绿色替代技术等6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物制造特色共性技术。在中心科研团队的支撑下,海正药业、华东医药等一批业内知名企业把15个原料药及中间体做到了全球最大、最强。目前,浙江现有400多家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药企业,其中300余家企业与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中心”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更有近30家企业干脆将研发中心建在中心内。

  今年5月27日,“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认定为14个首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表示,今后中心将以“国家队”的身份进行协同创新,形成国家制药产业发展的“智库”,强力助推区域制药行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通讯员 孙江丽

  本报记者 陈学东


钱江晚报 财富·新闻 c0011 7年前打一针1500元
现在只要几十块
2013-10-18 3224106 2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