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8版:浙中城事·热线

新落成的婺江堤大型群雕上,细心市民发现“错别字”

“太平天国”的“国”,就是少一点

专家回应,这是对金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杭州岳庙里的“尽忠报国”也这样

  去年3月份,金华最大的一组浮雕群在市区城南桥至河盘桥段的江堤上落成,为婺江美景增色不少。

  不过,市民赵先生昨天向本报反映,他在江边散步时,发现浮雕上写着的“太平天国”四个字中,“国”字似乎少了一点,里面不是一个“玉”,而是一个“王”。

  “该不会是刻错了吧?”赵先生质疑,这组浮雕代表的可是金华的形象啊,错了真要贻笑大方了。

  记者核实:

  “太平天国”成了“太平天囯”

  记者了解到,这组婺江堤上的大型浮雕墙,共有四个区块,分别是《婺华天宝》、《邹鲁之风》、《金华德育歌》、《千古风流》,总面积约700平方米,是金华最大的浮雕群。其中《千古风流》长214米,还是全国最长的艺术单幅浮雕。

  赵先生发现的无点“国”字,正是在这个版块。这是一组体现“太平天国运动”在金华的群雕。“太平天国”几个字就写在“侍王李世贤”雕像边。细看之下,这“国”还真少了一点,变成了“囯”。

  一位在江边散步的市民告诉记者,虽然平时经常路过,但这行字刻的位置较低,也没太注意看。“可能是刻漏了吧。”他猜测。

  专家回应:

  这样设计是为了尊重史实

  真的是漏了吗?记者联系了当时参与浮雕设计的浙师大美术学院老师傅栾。

  “这可不是出错,而是故意设计的。”傅栾连忙解释,当年郭沫若为金华古子城里的“太平天国侍王府”题字,“国”字就是没有一点的。

  傅栾说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据说,郭沫若对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使“天国”不完整深为惋惜,所以有意把“国”字写少了一点。

  “这故事是否真实,有待考证。”傅栾说,不过,《千古风流》讲述的就是金华历史,传承地方文化,这样设计也是出于对历史的忠实。

  事实上,他们团队在开始设计时,这国字是带点的。“为了使浮雕更具历史性和文化性,我们有查阅了大量古籍资料,咨询了许多人文历史专家,对题材选择和构图设计都修改好几次,最后才采用了现在的方案。”

  浙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龚剑锋教授,曾被金华市政府聘为该项目文化顾问。他也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的浮雕慢慢就成为文明的代言和城市记忆的见证,所以对最初设计稿中的一些史实出入,他们都曾一一指出并修改。“设计稿改了至少六七次,出现错字这种低级错误可能性很小。”

  八一卦:

  “尽忠报国”的“国”也少一点

  “国”字少一点事实上不是个案。傅栾说,其实就在杭州西湖畔的岳庙正壁上,写着四个字:“尽忠报国”,这个“国”字虽是繁体,但也少一点。有典故说,这是岳母希望岳飞记住,金兵入侵中原,国都陷落,这一点先别写上,等到国土收复时再添上去。

  而网上还有人认为,“国”字少一点是洪秀全的创造。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国”字中间也是“王”。

  而记者查阅文献发现,事实上《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明末《正字通》中都已收入“囯”字。有研究者指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即流行于民间,大部分是因书写便捷而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

  记者查阅《康熙字典》,里面就解释,“囯”正是“國”的一个俗字。有人统计,“國”的俗字有42种之多,方框里除了写“王”,还有写“众”、写“民”、写“戈”的等等。

  这样看来,洪秀全或许只是对“王在其中”的“囯”字情有独钟罢了。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热线 j0008 “太平天国”的“国”,就是少一点 2013-10-18 3224519 2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