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n0004版:宁波城事·专题

文章导航

建设美丽乡村 谱写城乡统筹新格局

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去年宁波统筹城乡综合得分居全省首位




本报记者 周文丹

  四十多年前,鄞州湾底村村民张开永扛着一条棉被、一条毯子,就娶进了媳妇;大约十年前,女儿出嫁,陪嫁是一辆十多万的汽车。“现在,如果还有子女要出嫁,恐怕还得整出一套房子来才风光。”张开永说得底气十足。

  土生土长的农民,上百万的嫁妆,说送就能送得出?张开永笑着说,可别小瞧农民,新农村建设十多年,现在农民也富了。

  2001年,宁波农村开始以“整治社会风气”和“整治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双整治”活动,此后十余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曾经黄土砖瓦围绕的农民,也住上了洋房,驾起了小汽车。

  更让他们自豪的是,在这一代人身上,实现了世世代代农民的梦想,那就是“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鄞州湾底村,如今户户住进小区房,村民张开永说:

“我家的房子大

老太婆在房间跳舞都可以”

  提起鄞州区湾底村,可能您会嘀咕一句“这是哪里”,可要说是天宫庄园,宁波人肯定就恍然大悟了。

  上周五,记者走进湾底村,只见笔直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田间地头,大棚相连桑树成片。深呼吸一口,满是清新大自然的味道。

  湾底人自豪地说,周末、节假日,总能见到拖家带口、到湾底村采摘的宁波市民。距宁波东门口仅约10公里的湾底村,早已成了宁波市民的后花园。游客多了,湾底人的钱袋子也鼓了。

  千余村民

  搬进配套齐全的小区房

  湾底村全村有405户、约1千名村民,从2004年底开始,全村人都陆续从低矮的老房子,搬进了高挑明亮的小区房,小区就命名为天宫庄园社区。

  张开永的家,就在天宫庄园社区内。老两口住着80平方米的宽敞套房,电视、冰箱、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居住环境跟城里人没两样。“宽敞的水泥路,整齐漂亮的树木,放在十多年前,可不敢想。”

  搬进小区房前,张开永一家6口人,就挤在60平方米的土房里。门口是凹凸的石板路,一不小心走路还会崴脚。两口子的卧室,放下一张床、五斗橱、一把凳子、两只木箱后,就连走人都很困难了。“哪像现在房子大,老太婆在房间跳舞都没关系。”

  湾底村是宁波市首批实施农房改造的农村,从2004年底开始,全村405户村民陆续跟张开永一样,搬进了配套齐全的小区房。湾底村村委会主任胡耀乾说,从2001年至2006年,全村投入近1.8亿元资金,拆除了原8个自然村的旧房,建造了9万多平方米的新村。

  现在,小区内配套设施齐全,有108平方米的图书馆、250平方米的夕阳红乐园、720平方米的幼儿园、占地45亩的休闲公园,还有篮球场、网球场、壁球馆、乒乓球馆等场地,初步形成了全村10分钟文化圈、医疗圈和教育圈,让村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配套。

  村子富了

  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

  湾底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就紧挨着天宫庄园景区,上周五,记者去采访时,虽然是工作日,景区门口仍停放着两辆上海牌照的私家车。景区工作人员说,一到节假日,门口的停车场满是来自省内外的车辆。

  2004年,湾底村成立“天宫庄园”,成功举办首届桑果节,从此在宁波率先走上了一条农业旅游发家致富的道路。目前,村里已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下辖天工实业公司、农业开发服务中心、花卉园艺公司、天宫专员休闲旅游公司等多个子公司,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服务业。

  湾底村还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由村集体集约发展农业生产。目前全村已形成600余亩桑果、葡萄、蓝莓等果皮种植基地;湾底村还相继获得了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特色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名气响了,到湾底村的游客也多了。2012年,景区共接待游客88.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80万元。“效益好了,社员还有分红。”只要是事关村民的利益,胡耀乾心中都有一本账,“2011年,每位社员分红4000元;去年,分红4500元;今年,预计还会有增长。”

  张开永乐呵呵地说,每年赚的加上村里分红和各项福利收入,光老两口年收入就有七八万元。“生活条件好了,现在吃的用的根本就不用愁。”

  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288元,远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475元。

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后,宁波的各个村子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

万安庄村:老人年纪大了,居家养老村里出钱

十七房村:孩子成绩出色,上好大学发奖金5000

  落后贫穷的村庄,成了城市后花园;荒废的山林,如今果树成群,引来游人如织;曾让人怨声载道的黄土地、破瓦房,也改头换面了……

  在美丽乡村建设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后,宁波全市的农村面貌、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本报也走进了5个村庄,试图找出一条宁波农村砥砺奋进的路子。

  慈溪市周巷镇万安庄村:

  先解决农民最头疼的就医

  医保参保率达98%

  万安庄村常住户数有836户,1991人。2010年,万安庄村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造试点工程,对原万安片改造区块实施粪化池改造工程,总投资290余万元。2012年,又加大了对环村主要河道的整治力度。

  为了让村民住得舒心,村里结合梳理式改造和异地搬迁实施“农房两改”建设农民公寓,到今年年底就能完成第一期搬迁户的安置和旧房拆除工作。

  生活环境改善了,村里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有明显提升。近几年,万安庄村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网络体系。2010年,投资80万元新建村医疗卫生服务站,营业面积360平方米,解决了村民求医难的问题。今年,村里出资15.8万元为村民支付合作医疗保险,村民参保率达到98%。

  5年来共发放村民福利费金额达20余万元,全村有18位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村里还安排2位专职人员上门服务。到目前为止,全村参加土保、新农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人数达1620人,参保率达到应参保人数的90%以上。

  象山县墙头镇溪里方村:

  注重古村落保护

  打造与众不同的新农村建设亮点

  溪里方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代先祖留下的数十栋相当考究的古建筑,是村里的财富。村庄发展规划《象山县墙头镇溪里方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中,特别注重古村落的保护,要求整治时要拆保兼顾,在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基础上,打造与众不同的新农村建设亮点。

  比如,腾空中心地带打造村中心广场,在村庄中心地带拆出近3亩的土地,投入30万元建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中心广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仁三房拓宽了进出入口;修整风水栋打造村口生态走廊。以原樟树带为基础用石砖砌成长约100米的特色墙,补齐缺口樟树,绿化草坪,扩建村口沙栋环村道路,在村口建成一条特色休闲生态走廊;至于村里的古建筑,该村采取先保护修缮后开发利用的办法,努力打造明清特色古村落。

  北仑柴桥街道河头村:

  建什么 怎么建

  先请村民来说话

  全村人口中九成村民以花木种植、销售为主,人均收入近5万元。2005年,河头村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不改农村特色、农村建设不忘群众参与”为主线,开展整治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出台前,村班子就拟了一份《向全村征集村庄建设金点子》的倡议书,建什么,怎么建,让村民也参与进来。最终,村班子制定了“百姓齐参与”的整治方案。

  考虑到九成村民以花木为生,2008年,在村书记和村里其他花木大户的带头下,河头村成立了由53户花农抱团组成的九峰山花木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种植选种、种植技术、成品买卖的一条龙服务。在合作社的专业带领下,河头村民率先尝试了营养杯等技术,近千名村民尝到了产业化经营的甜头,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镇海澥浦镇十七房村:

  村里富裕了

  不忘造福乡里

  村里的十七房建筑,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十七房村发展的主旨是,“弘扬古镇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旅游商贸;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创建和谐十七房村”。

  村里富裕了,也不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以来,十七房村每年对老年人的福利支出都超过73万元,每逢重阳、春节等重大节日,村老年协会都会出6万多元,为村里的600多名老年人送去节日的慰问。按照十七房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考上一本、二本的学生每人能获得5000元奖金,研究生可获得7000元,获得国家级书法比赛银奖和区三好学生的可奖励1500元。两年来,共发放各类奖励金额9.35万元。针对残疾人群体,村里还建立了残疾人再就业服务基地,开展就业帮扶和业务培训。2012年,全村残疾人再就业基地就业人数达37名。

  宁海力洋镇海头村:

  通过土地流转、节约集约用地

  实现增收

  农村不缺土地,可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可以看看海头村的做法。

  2009年,海头村通过返租倒包连片农田260亩,引进种植大户,发展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并且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蔬菜开发基地建设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同时,充分利用500亩山地开发山林种植项目,种植香榧和猕猴桃,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进企业务工后农田抛荒问题,使土地集中经营,精耕细作,丰产丰收。

  为了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村庄面貌,海头村将退宅还耕工作与村庄环境整治活动紧密结合,打好“经济增收牌”。2008年,投入资金31万元,共拆除旧房屋、棚屋、粪坑、砖窑等5700平方米,村集体无偿收回拆除后腾出来的宅基地、园地及空闲地,同时将退宅还耕验收合格后的土地,承包给个人种植。这么一来,既合理利用了土地,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91.59分

  统筹城乡综合得分

  宁波去年全省第一

  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是世世代代农民的梦想。如今赶上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一代农民身上,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根据宁波市农办提供的数据,通过两轮“百千工程”建设,全市共创建全面小康村479个,实现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农村“脏、乱、差、散”现象得到极大改观。

  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75元,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并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05:1。

  近日,根据浙江省发改委、统计局联合评估,2012年宁波市统筹城乡综合得分91.59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开始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40万人

  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

  农民集居区越建越好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制约也日益明显。宁波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特别注重突出集聚集约发展,注重布局美村。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编制了村庄整治建设规划方案,坚持人口向城镇和农民集居区集中、产业向工业和农业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导向。

  2007年以来,累计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18.5万户,完成改建面积2500万平方米,集聚农村人口约40万人,拉动投入600亿元。累计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17个。

  2400多个村

  电气化改造

  顺利完成

  2011年,宁波市启动实施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每年确定60个村,全面实施危旧房拆除、外立面改造、村内道路修建等村庄整治建设“十大行动计划”。

  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300多公里,市六区、余姚、慈溪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94%以上的农民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2400多个村完成电气化改造,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新农村电气化验收的副省级城市。

  50.2%

  宁波一半土地

  覆盖绿色森林

  优化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既要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更要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2010年,宁波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生态乡镇25个、生态村2个和一批省市级生态县、生态镇和生态村。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0.2%,相当于宁波一半的土地上有森林覆盖。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大事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农村绿化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的工作要求,拉开了宁波市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的序幕。

  2001年,以“整治社会风气”和“整治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双整治”活动,把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2003年,省委、省政府总结宁波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宁波召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会。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宁波市组织实施了“百千工程”,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风气好”和“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的建设要求,全民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吹响了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的集结号。

  2012年,根据浙江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宁波推动“百千工程”转型提升,提出以“三村一线”,即中心村、特色村、全面小康村和精品线创建为载体,加快实施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明确2013—2017年全市培育中心村125个以上、特色村150个以上,创建全面小康村200个以上、培育精品线(区块)40条(块)以上,全市所有涉农县(市)区都通过省美丽乡村先进县考评,60%以上乡镇达到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市级先进乡镇标准,10%以上农户培育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庭院清洁户。


钱江晚报 宁波城事·专题 n0004 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2013-10-30 钱江晚报2013-10-3000006;3238333;钱江晚报2013-10-3000013;钱江晚报2013-10-3000014;钱江晚报2013-10-3000009;钱江晚报2013-10-3000008 2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