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c0002版:人文·文化

明天是第14个记者节,浙江日报原总编辑江坪推出新书《记者的足迹》——

记者要对历史负责,对真实负责

  明天,就是我国的第14个记者节。“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一名好记者?”在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一位新闻前辈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他为自己的60年新闻生涯交出了一份答卷——浙江日报原总编辑江坪出版的新书《记者的足迹》,里面每一则新闻、每一段评论,都记录着他作为一名记者的新闻风貌和精神理想。他也是《钱江晚报》的创办者之一,他笔下的名人,茅盾、夏衍、华君武等等,都成为了他一辈子的朋友。

  尽管退休11年了,江坪依然9点准时上班,每天记日记、写评论、发随笔,60年从未间断。

  “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无法放弃的追求,无法割舍的视野,这样人才会变得坚强,有力量,对于我来说,做新闻事业,是最幸福的。”江坪说。

  做记者:

  要珍惜自己的名字

  《记者的足迹》中,有时是简短的“微博体”,有时是人物通讯,有的记在日记中,有的写在工作笔记中,有的则是总编室负责档案管理的同事提供的。他说,如今整理出来,目的只有一个:把自己多年的新闻实践从另一个角度展现,请年轻的新闻人看看,或许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如今,人们讲求效率,有时候采访蜻蜓点水问几句话就走,这是写不出好东西的,文章一定要以情动人。”江坪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普通人中间有大量生动感人的故事,这是新闻报道的源泉。

  这本书的序言,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写的,两人30多年的友谊,源自“一道难题”。1981年,路甬祥还是浙江大学的讲师,刚从德国回来,获得五项专利,江坪要为他写一篇报告文学。但是路甬祥成了名人,还要搞科研,没时间“独家”,只是象征性地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

  “我要怎么感动他?”江坪决定先打“外围战”,采访他的孩子、夫人,同事。路甬祥“让步”了,给他开小灶“聊聊”,江坪一口气列了25个问题。

  媒体变革眼花缭乱的今天,求新求快,但事实究竟如何,需要记者的调查和研究。“记者的责任非常重。没有调查研究,采访不深入,道听途说、网上摘摘就是新闻,对于读者来说,这就是严重的失职。”

  采访时,桌上放着一份报纸,他指了指一篇报道署名前的四个字“本报记者”。“记者要珍惜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四个字,不仅是对个人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历史负责,关键是对真实负责。”

  办晚报:

  心向读者,为读者服务

  面对读者,每一个新闻人身上,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的报纸,究竟能为读者提供什么?是生活中,他们急需找到的一个搬家电话,或者是精神上,人们行路思考的一盏明灯?创办《钱江晚报》时,这是江坪想得最多的事儿。

  上世纪80年代,编委会委托时任浙江日报副总编的江坪创办《钱江晚报》。新书卷一的第九章,收录了报纸创办之始的点滴往事。1986年10月31日下午2点40分,《钱江晚报》试刊号呱呱坠地,半小时后,便在杭州近百个报刊零售点与读者见面。1987年1月1日,《钱江晚报》正式创刊。

  《钱江晚报》的名字,是怎么诞生的?“我们先在报社公开征集意见,再经编委会讨论,有的想到地域性的:有‘东南晚报’、‘钱江晚报’、‘西湖晚报’等,还有属专题性的,比如‘大众晚报’、‘天天晚报’、‘时代晚报’等。最后省委书记王芳说,还是地域性的好,‘钱江晚报’有浙江特点,钱江代表浙江。”

  在晚报的试刊号上,江坪以“微微”的笔名,写了一篇《心向读者》的短文,其中一段话,写下了他的办报思考:“心向读者,为读者服务,是办报的出发点与归宿。心中无读者,报纸焉能生存?不为读者服务,办报有何用处?”

  为百姓办实事,排忧解难,是一张报纸的立足之本。上世纪80年代,杭州人装电话很困难,有一些家庭登记了几年都还没装上,“我们想了个办法,把邮电局局长请来,在我们报社门口挂牌值班。就一条原则:能够解决的用户,马上派小分队当天装好电话;暂时解决不了的,就和用户当面沟通。”后来,“挂牌值班”,成了晚报的名牌栏目,只要是涉及民生问题的事,就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报社门口值班,解决老百姓的困难。

  与名人:

  采访前都要把功课做好

  以心换心,无论办报还是采访,江坪一直铭记在心。60年来,他笔下的人物,大腕很多,郭沫若、严济慈、茅盾、夏衍、华君武……夏衍在北京搬家,特地叫儿子打电话给江坪,告知新地址。他与苏步青通信多年,“他一个字写错,要重新写一遍再寄来改正,让我很感动。”

  这么多名人中,华君武不得不提。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君武为《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画了几年漫画。1984年,他画了一幅《笑林广告》,关于“杭州某厂汽水可灭火”的广告,江坪发现可以配点文字,把画解读一下。于是,他配上文字后,给华老寄去。从此,两人的“文画缘”就这样开始,一来一往,通了近百封信。

  他说,与名人打交道,他们身上展现的品德,让人难忘,“这也是一个记者的幸福。”

  华君武在报纸发表漫画时,题目和名字都是手写的,他要求编辑不要再用铅字重复印在报上,却没引起编辑的注意。他写信给江坪:“‘孤山寻梅’这幅画上,十分难看地又排铅字‘华君武’。我想既然京津沪穗都可不排,我这小小要求大概不算‘越轨’罢。”

  “华老的信不断提醒报纸编辑要尊重作者,工作要规范,不要目无作者,不要画蛇添足。这封信也展示了他的风趣与幽默。”

  上世纪80年代,茅盾为浙报写了散文《可爱的故乡》,江坪给他寄去一笔稿费,50块。但他退了40块回来,说:“不收不行,不收你们还要寄来,那我收10块够了。”

  “与名人交往,真诚很重要。这是一种尊重。而不是一上来:‘你好,你给我讲讲什么事。’采访,应该是一种交流。”江坪说,每次采访前,他都要把功课做好。“我是工人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初中一年级水平,路甬祥是机械工程专家,我怎么采访他?必须了解他。他是学机械液压的,我就借了一本书,狠啃,最起码知道是一个什么原理,这样谈话时,才能有真诚的交流。”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 c0002 记者要对历史负责,对真实负责 2013-11-07 3247963 2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