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07版:浙中城事·热线

柿子大丰收,却结出一树烦恼

磐安县山前村10万斤柿子挂满枝头,但只靠自驾游卖掉了2000斤
销路不好,再加上山路太远运输不便,这些柿子可能全部烂在树上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磐安县高二乡山前村的柿子迎来了丰收年。但是,村民们却高兴不起来。

  “这些柿子没有人会去摘,等到了冬天它们会自然烂掉。”面对满山的柿子,山前村村民、村柿子合作社社长张于芳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丰收,却没有带来喜悦,这是为什么?

满山柿子基本没人收

只靠游客自采带走一点点

  11月的山前村山头,金黄色的柿子缀满枝头,看上去很美。

  几个城里人穿着打扮的人影,在柿子树丛中穿梭,他们是自驾车来村里旅游的,顺便采点柿子回去。而这几乎成了村民处理这些柿子的主要办法,“现在村里的柿子几乎全靠他们帮忙。”村民张美林指着停在村口的几辆私家车,叹口气说。

  张美林是村里的柿子大户,但她已经好些年没有大批量销售过柿子了,尤其这几年,基本没有客商来村里大批量收购。

  同是村里种柿大户的村民李汉招,以往最多时一年卖过两万斤柿子,但今年一个也没卖掉。

  “靠柿子赚钱?基本没这个想法。”李汉招说,近些年他将部分柿子树砍掉,改种了毛竹、药材、蔬菜等。

  “估计今年全村柿子年产量有好几万公斤。”张于芳说,这还是保守估计。

  但是,目前为止,全村今年总共才采摘两千斤左右的柿子,且都是游客自采自摘带走的,11月2日,高二乡乡政府帮忙收购了几百斤的柿子,其余的基本上就没出路了,只能烂在树上。

当初最多时年产十几万公斤

现在已经砍掉很多果树

  十几年前的山前村,柿子曾是村民主要的致富来源。

  1993年,这座只有30几户人家的小村子第一次尝试种植柿子,第一年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所有柿子全部被卖光。”山前村村柿子合作社社长张于芳是村子里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当年,正是他将柿子从台州引入村里试种。

  村民看到有人尝到甜头,纷纷效仿,此后几年,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柿子,最多时,全村只要有地,都种上了柿子。

  每年十一月,还没进村就能望见山上一片火红,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

  2007年,在磐安县供销社的引导下,山前村还成立了全县首个柿子专业合作社,全村的柿农都加入其中,走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产业化道路。

  “最多的时候年产十几万公斤。”张于芳说。

  但眼下,田里的柿子树基本都被砍掉了,只有山上和田埂边的还保存着,不过也都成了观赏树,“它们年复一年的开花结果,然后烂掉。”李汉招的语气里透着无奈。

市场上柿子难卖

想外运山路难行

  柿子为什么难卖?

  在张于芳看来,根本原因还在于吃的人少,“柿子不同于苹果、橘子、香蕉等大众水果,没有人会频繁大量食用,一般都是偶尔尝尝鲜,而且柿子糖度高,不易长时间储藏,客户每次都不会买多。”

  记者也到金华的水果市场转了转,一些摊主和市民,也和张于芳持相同的看法,爱吃柿子的人越来越少,这个水果不受宠。

  村民李汉招说,他们也曾想过做柿子相关的食品,比如柿子饼,但缺少成熟技术和相关机械设备,他们也想过将柿子拉到外面去卖,但山前村位置太偏远,交通不便,“往往一趟拉下来,赚的钱还不够交通费。”

  从2010年开始,山前村村民开始砍掉柿子树改种其他,近几年,柿子产量逐年减少,但也没有打破这个困局,村民很无奈。

  本报通讯员 张棣 本报见习记者 傅颖杰 文/摄


钱江晚报 浙中城事·热线 j0007 柿子大丰收,却结出一树烦恼 2013-11-07 3248596 2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