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y0007版:余杭生活

皮影“卫家班”最后的传人

  卫家班的最后传人,今年84岁的柴掌山,我问到他是否还有皮影时,他摇摇头。我看出来他眼中的不舍,赶紧说我不会带走,只是拍个照。

  他颤颤巍巍的起身回到自己房间,许久拿出了这个用报纸层层包裹,已经变成黑色的皮影人,这是他五十年前保留下来的最后宝贝,连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人都不曾知晓的珍藏。

  因文革而消失的余杭羊皮影,即使是在今天,听起来也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深藏不露的皮影艺人

  “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这句话说的正是我国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皮影戏。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和“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投影在白色的银幕上,以表演故事的剧情。皮影戏一般以手工表演、乐器伴奏和艺人唱白配合,剧目、唱腔都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和关联。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远及欧洲,并在明代时期传入浙江,但在文革期之后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在我区塘栖镇河西埭村,84岁的柴掌山与二儿子住在一起,这个看似平凡的老人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在50多年前,他是一名皮影戏艺人。如今再提起当年的事情,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全都没了,整整两大箱子全部都烧掉了。”

  “以前村里人只要结婚、盖新房之类的事,就会请我们去演唱几处戏,那些年里,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都是在表演节目。表演场地在村里各个地方,全村的人都来听,一唱就是一个晚上。”柴掌山从来不跟家里人提起皮影艺人的往事,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讲讲这些事情,这还是第一次,他后来做了很多工作。

  沈建妹是柴掌山老人的二儿媳妇,说起公公曾是远近闻名的卫家班弟子时,她说:“我公公是个深藏不露的人,我嫁到柴家十几年之后才听人说,你公公以前是演皮影戏的,很厉害。开始我不信,他从不提起。直到有一次村里一对新人结婚,家里的长辈拜托我公公给他们剪一对龙凤,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剪纸,栩栩如生,龙腾云驾雾像活的一样,我都惊呆了。”

  名噪一时的卫家班

  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显现出来的人物、房屋、用具颜色异常明艳,一位曼妙小姐出场,几声娇羞的唱词,一场好戏开始了。这种场景在柴掌山的人生中经历了无数回,也在梦里出现了千百次。

  当地有一种说法,皮影戏这种源于宫廷的古老艺术于百年之前流入民间,在现在塘栖宏畔村的卫家埭落了脚,卫家班皮影戏也由此而诞生,后来卫家班在当地名声大震,又因为文革时的”四清”运动而沉寂

  柴掌山就是目前卫家班年纪最长也是唯一的传人。12岁那年,柴掌山决定做一个皮影艺人子承父业。单单是入门就花了三年的时间。一千个日日夜夜能做许多事情,而柴掌山却只做了一件:看。十几岁的男孩子,每天都要看师傅怎样摆弄皮影人物,揣摩着大概用多少力,两只手如何配合,打斗时的高低左右该怎样把握,五根手指怎样挑、夹、捻、拨、旋,皮影人物的几根竹条和几条“抽线”该如何应用。每场演出也都要去后台认真观看,这几年是不能上手的。

  “看”过之后,就要学习制作羊皮影。开始用纸来练习,有个几年的功夫才可以用到羊皮,先用剪刀剪出大概的轮廓,把皮子压平拉正,然后往上头画图案,最后再用剪刀修剪,这就考验了学徒们的灵性,绘画的好坏是很关键的,而师傅不会单独教谁,就看“看”的功夫过不过硬。

  唱法上,讲究也特别多,要符合人物的特征,什么人比较羸弱,什么人气力大,什么人生病了,是富家小姐还是老妇人,是白面书生还是七尺大汉,都要用恰当的嗓音来唱,不然观众就会起哄,和现在不同,那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懂戏。

  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哪个人物要带帽子,不同情境不同装束,通常一个皮影师傅要同时操纵6到7个角色,最忙的时候一个师傅要同时照顾9个皮影人。

  每个表演者都有五六百个不同的影人头和百八十个影人身,皇帝太监、文臣武将、神仙妖怪,一应俱全;山石草木、楼台亭宇、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应有尽有。

  柴掌山回忆道:“当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大事,大家都要请卫家班来演几处戏讨个好彩头。像《四喜炉》这样的好戏,一看就是一整晚,五间房子全部挤满了观众,就连外面的院子的地上都密密麻麻坐满了人。”

  说起卫家班的皮影戏,当地的老人尤其激动。65岁的周富根说:“记得小时候,看过卫家班的皮影戏,傍晚的时候全村人都拿出条凳,围坐在戏台旁,一边看戏,一边喝茶,吃枇杷,饿了在吃口自家土灶蒸煮的雌雄粽子,那情景别提多舒服了。”

  柴掌山的弟弟柴金山对笔者说:“皮影戏在当时特别受欢迎,那时候我小没有学,哥哥很有灵性,我经常跟我父亲和哥哥去演戏,印象中人们听戏一听就是一整晚,要演五六个小时。”

  逐渐消失的美丽

  文革一词是柴掌山最不愿意提起的。那时卫家班解散了。从那以后得50年里皮影戏成了柴掌山只能在脑袋里想想却永远都不能碰的痛。

  张爱玲说过:能说得出的委屈就不叫委屈,在柴掌山身上我却分明读出了“能说的出的爱就不是爱”,他从来不提皮影戏的事情,哪怕在我再三询问他是否因为皮影被批斗时,他许久之后点了点头,任凭大家怎么好奇再不多说。

  这是一段不得不提的历史,在史无前例的“动荡”中,民间皮影戏遭到了“破四旧”的“灭顶之灾”,大批的皮影戏箱、影人、影卷被烧毁,许多著名影戏艺人被列为“牛鬼蛇神”遭到批斗,专业和业余的皮影剧团大都被迫解散,一时间皮影戏销声匿迹。柴掌山和他的卫家班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皮影戏在“文革”后期也绽放了一线异彩。但却从家家户户都要看的民间艺术变成了博物馆里仅供想象的陈列。

  如今柴掌山的耳朵已经听不大清了,皮影书也一页都没有留下,他还没有徒弟。另一方面,在当下表演皮影不赚钱,学起来要很多功夫,年轻人都不愿易学了。这成了一个困境,不但是对柴掌山,对皮影戏,对其他有如此境遇的中国古老艺术亦是如此。

  走访结束,我最后回头看了一眼柴掌山,他注目凝视着他的皮影,时不时抚摸把玩一下,小心翼翼,我不知道他当时脑子里是怎么样的情景,是卫家班鼎盛时期的快乐还是皮影被烧时的无奈?他的眼神,让人有些惊讶、酸楚之后也让人在那一刻有了一种莫名的欣慰,我不得不去相信: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老文化依旧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去……


钱江晚报 余杭生活 y0007 皮影“卫家班”最后的传人 2013-11-08 3247543 2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