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24版:时评·个论

看病贵不贵,不该是罗生门

  据报道,最近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基层医改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群众反映看病便宜了。有记者在安徽省天长市汊涧镇中心卫生院,采访到71岁患者吕夕兰,她因肺心病住院17天,她老伴说“住院这么长时间,只花了200多元”,记者发现,在她的药费单上,几乎没有超过2元的药品。

  而据羊城晚报报道,上月底,零点调查集团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95.6%的人认为目前看病较贵,其中有46.6%表示非常贵。即使与四年前新医改启动之前相比,仅3.5%的受访者认为看病便宜了,87.4%的人表示看病更贵了。该调查由此得出“新医改阶段性成效不明显”的结论。

  看病贵了还是便宜了,这只能是个单选题,但两项调查的数据却截然相反,个中原因,不得而知,孰对孰错,或者都有偏差,也难判断。一方面,新医改启动后,“新农合”让很多农民比以前有底气看病了,“基本药物制度”也使部分药费相对下降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门诊不报销、检查项目不报销、报销比例不高、报销限制多等等,削弱了医保的福利力度;过度医疗、药价和服务价格随物价水涨船高等等,又让收入未增的公众客观上感觉看病更贵了。

  新医改政策的初衷当然是好的,问题在于,有多少政策真正从纸上落到了地面上。拿新农合来说,资金短缺,仍然是很多地方农村医疗救助的软肋。由于新农合基金基本是由县级统筹的,“一个县就是一个基金盘子”,这必然导致贫富地区之间的差异,公共财政投入多少与农民参合率的高低,决定了参合农民的医保获益程度。比如安徽省天长市,是“全省新农合先进县(市)”,各级财政提供了很高的补助,参合率又达到了100%,“住院17天只花了200多元”,或许真有可能。但从全国来看,不“先进”的县市肯定居多,公共医疗财政投入不足的肯定不在少数,因而即便真有这样的美事,很大程度上也只能供人瞻仰。要不然,也不会有河北锯腿男“自锯病腿”了。

  再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现状来看,似乎也仍不尽如人意。央视曝光的药品最高利润是6500%,广东媒体曝光的药品最高利润则是9137.5%。不斩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的腐败之手,药价显然很难从天上降到地上。各方诟病的“以药养医”,本质上是指责“药”中的虚高部分,而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自身权力的监管力度,才能让药物回归“基本”的正常的赢利,让患者这消费者感觉价廉物美、物有所值。

  “没有最贵,只有更贵”,不该成为广大患者对医疗的评价。看病到底贵不贵,也不该成为观点相左的罗生门,希望有关调查能够提供详尽的资料,因为这不只关系到对当前医改的评估,更关系到公众对未来医改的期待值。


钱江晚报 时评·个论 a0024 看病贵不贵,不该是罗生门 2013-11-11 钱江晚报2013-11-1100015 2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