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j0010版:永康生活·文化

怀念母亲

  母亲逝世于2003年农历12月,距今整整10年了,据大哥说,母亲是在他家门口不慎跌倒,摔断腿骨,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就再也起不来了,终年78岁。

  母亲说,她是童养媳。母亲命苦,家贫如洗,几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母,唯一的哥哥长到10几岁也去了,孤苦伶仃的母亲13岁就从3里路外的林家来到黄家。

  母亲年龄虽小,却十分懂事,不用吩咐,白天帮爷爷奶奶到野外看牛、砍柴、寻猪草,晚上回家洗碗、扫地、喂猪、喂鸭,样样干,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那时,父亲还是个天真烂漫、“背着书包上学堂”的10岁“小二郎”。

  母亲告诉我,她一共生了8个孩子,由于过去缺医少药,家境贫寒,病死了4个,只留下我和大哥、大姐、小弟。

  母亲是十分勤劳的。在生产队上,母亲每天和社员们一起去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披星戴月。春天,挖地、种菜、杀草、积肥、播种;夏天,顶着炎炎烈日,插秧、除草、施肥;秋天,打谷、割稻、捆草、栽油菜,累得腰酸背痛;冬天,冒着凛冽寒风,参加农田基本建设,修水渠,挑土方,捡石头,战天斗地,巾帼不让须眉……大年三十还要出工半天。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任劳任怨。

  收工回家,母亲还要忙这忙那,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为我们孩子缝缝补补,纳鞋底,做衣服。有些衣服老大穿了,经母亲缝补改装一下,老二再穿,老三、老四接着穿。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80年代初,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母亲渐渐地老了,就在家帮我们看牛,带孩子,种蔬菜,喂畜生,煮饭炒菜,做家务,一天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毫无怨言。

  母亲种的蔬菜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母亲十分讲究卫生。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锅碗瓢盆擦洗得油光发亮,全家人的衣服收拾得井井有条。母亲每天用条丝巾把头发盘起来,一丝不乱。母亲穿的衣服十分整洁,没有一点皱纹和污迹。总之,母亲一生至始至终保持干净整洁的习惯。

  母亲虽然是个文盲,但并不缺文化涵养。她懂得如何待客礼让,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如何善待老小,在整个村庄有着极好的口碑,大家一致称赞她是个好人。

  父亲是位人民教师,从不因母亲目不识丁而嫌弃她,几十年来,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从来没吵过嘴,红过脸。

  1958年,三十来岁、风华正茂的父亲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右派,直到1978年才“摘帽”,回复原职。有多少次,父亲被关进牛棚,母亲在家苦苦等待,彻夜不眠;有多少次,父亲站在台上被批斗,母亲在台下偷偷流泪;有多少次,父亲被批斗回来,母亲抚摸着遍体鳞伤的身体,一边擦拭,一边细心安慰,劝他一定要挺过去,前面是一片天,风雨过后是彩虹……

  父母亲顽强地挺过来,把我们兄姐四个养大成人。遗憾的是,待我们长大成家工作后,她(父亲也一样)没有享受儿女的福就匆匆地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待),这是我心里最难受和不安的。

  父亲因病比母亲先走8年。父亲走后,母亲悲痛欲绝,再加上我和小弟在外打工,大哥、大姐在家也较忙,只能偶尔回家看看,母亲更加孤单寂寞,衰老更快。

  有时,大姐把母亲接过去住一段时间,但因生活不习惯,又返回家一个人生活。最后那几年,母亲手脚乏力,生活难以自理。

  每年六月初六,是母亲的生日,即使工作再忙,我也要请假回家看看,买点好吃的东西,送点零花钱给母亲,和母亲拉拉家常,汇报我的工作,向她介绍外面精彩的世界。母亲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点头微笑。

  2003年,母亲在家门口跌倒后躺在床上,翻身不得,疼痛难忍,饮食难进,屎尿失控。噩耗传来,我立即请假回家探望母亲。但因工作繁忙,伺候照料了几天,忍着悲痛,又返回公司上班。之后,兄姐四人原来计划轮流照看母亲。没想到一个月后,母亲经不住病痛的折磨,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母亲和父亲安葬在故乡一个小山坡上,彼此相距很近,面朝东方,阳光灿烂,冬暖夏凉,这是他们的遗愿,意味着生前恩恩爱爱,相敬如宾,死后也要紧密相依,心心相连。春节回家,我们一家人都要来到父母墓前,点燃蜡烛,烧香叩拜,祝愿他们在天堂永远幸福平安。


钱江晚报 永康生活·文化 j0010 怀念母亲 2013-11-22 钱江晚报2013-11-2200017 2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