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连锁”推出近10年,那些小小的新华书店改变了什么
小镇书店的大守望
“农村小连锁”推出近10年,那些小小的新华书店改变了什么
小镇书店的大守望
十天前,“博库·全民阅读周刊2013图书势力榜暨颁奖盛典”拉开帷幕,如今,对2013年热门好书的全民海选正在火热进行,在网友热闹荐书的同时,记者走进了一家位于乐清大荆镇的新华书店。
在远离大都市的普通小镇,一家小小的新华书店有着怎样的样态?它的老板、店员、读者,如何看待阅读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转过扶梯,走上二楼,恍惚间一愣。
300平方米的空间,从3岁到90岁全年龄段通吃的各类图书,立满着漂亮木纹的黑色实木书架……眼前的书店内景,让人顿时产生置身于杭州市区新华书店的错觉。
只有窗外潮起潮落的嘈杂声浪,如同一个提醒——这里是大荆镇,温州乐清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
大荆新华书店的女店主名叫潘烨,正是儿子的一句“妈妈,我们家什么时候能开一家书店呀?”让仅有小学学历的潘烨下定决心——报名加盟新华书店的“农村小连锁”,让新华书店的金字招牌,挂起在这个有15万人口的中心集镇的心脏地段。
“办了书店之后,和乐清新华书店的这些文化人打交道多了,我感觉自己也变得文绉绉了。前一阵,还有人说我有书卷气。”潘烨露齿大笑,“我听过人家对我说各种恭维话,这么夸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将近3年时间,这家新华书店将书香辐射到大荆和周边五六个乡镇,像灯塔一样。
根据来自浙江省新华书店的数据,浙江一些山区小县的新华书店,一年的图书零售额达到500万元。这个销售量,超过一些省份一个地级市的新华书店。“书香浙江”的基础,是在大城市以外的这些县城、乡镇奠定的。
耀眼数据的背后,是省新华书店坚持了好几年的“农村小连锁”书店模式。
长久以来,由于一个两难的困扰,书店迟迟无法在乡间那片“广阔天地”遍地发芽——由国有的新华书店直接在农村乡镇里开设网点,成本太高,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个问题;而让当地个人经营书店,由于预期利润不高,几乎无人敢于尝试。
2004年,嘉兴市新华书店率先提出“让当地经营户加盟连锁店”的想法。图书变现能力很差,开书店最大的风险就是库存。要让经营户产生积极性,首先就要帮助他们降低风险。他们的点子是——新华书店提供图书,以卖掉多少、而非进货多少作为结算。
这个想法,很快引起了省新华书店和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重视。从2009年起,博库书城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全面推广“农村小连锁”,到今年10月底,已经达到了311家,今年营业额累积达到了7500万。在浙江省“政府主导、企业推动、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中,“小连锁”是一抹很有浙江腔调的亮色。
尽管绝大多数“小连锁”的店面远不如城市购书中心、图书大卖场宽敞,但他们可调用的资源,远远非一般私人书店可以比拟。他们坐拥省新华书店系统60万种图书资源,统一使用新华书店店标,统一网络信息平台,统一采购、配送、退货、结算等业务模式。
与城里的新华书店相比,“小连锁”还有草根性,经营方式不拘一格。可以自己取店名,可以兼营百货、文具,适应农民的消费习惯。
据悉,“小连锁”书店多数能盈利。乐清市新华书店经理李旭曙透露,在乐清的4家“小连锁”里,三家都在赚钱。唯一亏损的大荆店,与潘烨的不惜工本有关——面积大,店员多,高标准的装修花了50万,遇到困难读者,经常半卖半送,甚至直接捐书。
李旭曙的一个表述引起记者的注意——乐清“小连锁”店主的家庭,全部都有经商或投资背景。
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然后在国有文化企业的帮助下,找到最合理的机制,投资、反哺文化事业。这一模式,在传统的“坚守”、“感动”的语境以外,有了另一层内涵,具有十足的浙江色彩。
围绕着书店与阅读,记者倾听着来往于书店的人讲述的故事,也由此观察着这座小镇的文化生态。
或许,我们能从这样的书店生态、书店人的故事中,觅到一些涌动,一些渴求,一些抚慰和希望。 本报记者 屠晨昕/文 徐彦/摄
B1-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