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正亦邪”之外
陈尔佳
近日,某读书调查活动发现,老百姓最没有阅读兴趣的书籍中,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赫然在列。有学者称,四大名著之说是某些领导拍脑袋定出的——像《水浒》诲杀诲盗,根本不配名著称号。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如《水浒》中“智取生辰纲”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本质上也是一种“黑吃黑”现象,吴用等人曾以生辰纲为“不义之财,取之何碍”作为他劫夺生辰纲的“合理化解释”,但根据《水浒传》记载,他们劫夺生辰纲并非为了劫富济贫,而是准备私分,这从公孙胜谓晁盖言“此一套富贵,不可错过”即可明晓。
再看“黑旋风”李逵,刚直勇猛,纯朴粗豪,阵上骁勇向来为人们所称道,然其在“三打祝家庄”战事即将完结之际,竟将已与梁山达成和议,正要把祝家三少爷擒献梁山以示友好的扈家庄阖庄老小全部杀害,实是令人发指。再是为迫朱同上梁山而杀害沧州的小衙内,为迫公孙胜回梁山而企图杀害师罗真人,其杀人行径俨然以至于嗜杀成性的病态地步……
但是,作为一部文学巨著,我们也许应该更多地以文学的态度来解读。
假使人们因“黑吃黑”现象为由而摒弃“智取生辰纲”一情节甚至禁阅《水浒》,那么我且问,《背影》中父亲翻爬月台岂不是违反交通规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之行径岂非暴殄天物,愚蠢至极?而《窦娥冤》中窦娥为示清白而立下“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之誓更是恶毒之至,教一般百姓怎地存活?如此说来,脱离文学本身的过度解读,对阅读者而言,益处不大。
再看《智取生辰纲》一文,以“杨志押送生辰纲”为明线,“好汉智劫生辰纲”为暗线,明暗交织,直到补叙道出缘由,点睛之笔造成一种意外效果,使读者不得不钦佩吴用计谋之智,而将人物置于环境与情节中,以其语言与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为中国古典小说一大特色,如此也无怪此文一向为读者所“津津乐道”了。
另外,《水浒》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其思想精神价值自是不容忽视的。在除却一部分思想糟粕后,我们亦可发现它的“造反”主题是切合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心理的,历朝历代多少人受迫于生活抑或是社会某种不公正的现象,然敢怒不敢言,而《水浒》恰切合了广大读者的心理需要,即“对压迫的控诉”,对英雄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