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g0007版:淳安生活

文章导航

忆我心中的寿崇德老师

  作者简介:

  王兢,原名王忠会,1947年出生,淳安人。1966年毕业于浙江省严州师范学校(原建德师范),1967年回淳安宋家公社,郑家公社,汾口一中、二中、三中等学校任教,在职期间曾参与《初中语文课课通》撰写。退休后从事新安文化研究,出版了《激流洄澜》、《拾掇碎片》、《观天楼吟草》、《武强悠悠》等书。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忆我心中的寿崇德老师

  王 兢

  2013年8月9日,《钱江晚报》人文版用两个整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寿崇德:水墨隐士》,详细介绍了寿崇德从艺从教经历。

  寿崇德先生,正是我的恩师。那篇文章,我仔仔细细地读了。

  所谓“水墨隐士”,我的理解为:水墨,国画家;隐士,在一所普通的师范学校里任美术教师。

  他几次有机会留在省城,在国画大师身边绘画,与他们切磋画艺,但他都放弃了,宁愿在建德梅城当一名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

  正因为他有这样高洁的品格和与人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所以我能有幸在他的熏陶和感染下,学习他的高风亮节,在农村中、小学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到退休。

  我是淳安人,在严州师范学校(当时叫建德师范学校)读书的的四年(文革中延迟一年毕业)中,寿崇德老师兼任过我一年副班主任、两年美术教师,(1963年,他是副校长,因全校只有我们一个班,所以校长任班主任,其他校领导都兼任副班主任)。

  在他身边,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仅是赏画水平、绘画技能,更有为人处事方面的方式和态度。当然,许多方面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浸润。

  我在绘画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对中国古今的绘画历史的了解有着浓厚的兴趣,从鉴赏中国画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

  难忘1964年,他把珍藏的一幅幅古今名画,从书橱里拿出来给我们欣赏,详尽地讲解每幅画的意境和技法。

  难忘他用细腻而略黄的毛边纸,在我们学生面前作《采樵图》。当时观瞻和聆听的是“建德师范学校画会”的同学,而我是他特邀的、唯一没有参加“画会”的学生。

  当时,他边画边讲,我们大受教益。当年11月,我写了《观寿师作画记》,文章中写道:“画作有今意古气,众惊叹曰:‘真神笔也。’”结尾写道:“毕,(师)乃勉吾辈勤学不惰,不得无恒而废学。画者,应为民而作,为描山河之美而多观察琢磨之。”后来,我把他的教诲用于指导学生写作。在九十年代末,跟他说起此事时,他还要求我把这篇文章复印寄给他。

  在我的记忆中,他给即将毕业的“画会”里的学生和美术爱好者每人都画了一幅画。而我,这个不是“画会”成员的学生毕业前夕却得到了两幅:一幅是《富春山水图》(已失),画面主要描绘梅城至桐庐的山水,另一幅是《黄山梦笔生花》。

  1977年,应我的请求,他给我书写了条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已失)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勉励我刻苦自学,对自己要高要求,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某年,一位学生送给我一束白梅花,我诌了一首诗,寄给尊敬的寿崇德老师。他不嫌我诗写得粗陋直白,居然画了一幅《晴雪》寄来。画面主题突出,一树白梅昂然挺立、朵朵梅花迎寒绽放,远山隐隐。欣赏画作,犹闻清香阵阵。

  2007年,适逢寿崇德老师八十寿辰,我恭敬地写了一首七律,发表在《江南诗词》上。这首诗后来收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诗词学会2012年度会员入会作品集》。

  原诗如下:

  八秩秋翁健步风,挥毫又见旧时雄。

  曾攀华岳绘佳景,还上黄山描秀容。

  执教三江桃李盛,写生两浙画坛红。

  松龄鹤寿歌华诞,奋笔丹青颂大同。

  这首诗,既写出了他的从艺与从教经历,也抒发了我对恩师的深厚感情。

  得知他把部分作品和藏画捐给他的家乡诸暨,同时还把所得的300万元奖金也捐给了故乡,我深为感动。2011年5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带着孙子(他爱好绘画),到杭州拜访他,同时见到了他的夫人、我的美术老师朱凤钊老师。

  40多年过去了,他们还认得出我,使我倍觉温暖和幸福。临别时,他送我两本书:《寿崇德画集》、《寿崇德藏画集》。老师非常认真,在赠我的画册上用毛笔题了字,签了名,还盖了章,鲜红的“寿”字,如绚丽的红梅花,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

  后来听人说,老师因年事已高,口齿已不太清楚了,但他那深邃的目光,高尚的品德、精湛的艺术、长者的风度永远给我这个学生无穷的力量。


钱江晚报 淳安生活 g0007 忆我心中的寿崇德老师 2013-12-13 钱江晚报2013-12-1300008;3290963 2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