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携手科技厅今起推出“科技微谈”专栏
科技人:绿色出行战雾霾
本报通讯员 江英华 本报记者 张琴
本报携手科技厅今起推出“科技微谈”专栏
科技人:绿色出行战雾霾
2013年12月8日,7点23分,“浙江创新社区”的微信群响起了“叩门声”。
@庞保平:据萧山国际机场消息,今晨6点20分开始,本场大雾。本场将有55架航班受此影响。
于是,这一天的话题是从“雾霾和口罩”开始了。
我们需要的是“如水晶般透明的空气”
严明潮:我这里有个小段子,说的是一群上海女人在交谈。一个人说,“喔唷,阿姐啊,侬只口罩嗲额呀,撒牌子啦?”,有人接茬, “LV,限量,特供中国版额,好伐!”,另一个人说,“我买了只Hermes,外层牛皮,内13层活性炭,当中金色logo,灵伐?”, “嗲额,走,一道吊盐水去……”
庞保平:我这里也有个小故事。1958年,洛杉矶。连续3天雾霾之后,一位女士准备呼吸一瓶由城外采集的新鲜空气。瓶身上写着“如水晶般透明的空气”。
龚凤丹:期待2014没有雾霾。
治理雾霾,科技人要有所为
周国辉:@庞保平,冰冬三尺非一日之寒,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雾霾问题也一样。所以,现在需要的是冷静面对,采取通过调、整、关、停、限、换等综合治理方法来解决,但有待时日,要作好持久战准备。在此情形下,要正确对待,科学防护,还要坦然处之,相信人自身的力量。有时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治死的。我们科技工作者,更要尽力如何为治雾去霾提供科学态度和技术支撑。大家说呢?
陈勇:雾霾还是可治的。还要看到这是综合的工程,要全国联动,仅靠浙江是不够的。
周国辉:焦虑、恐慌、烦恼,从来都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积极面对。中央已有态度,相信会有更大的整治力度。
严明潮:前几天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里夫金最近讲话,提到不久的将来,我们周围每栋建筑将成为收集风能和太阳能的小型发电厂,数亿人在自己家里、办公室和工厂里生产自己的绿色能源,并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共享。里夫金认为,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关键:一是能通过能源互联网在全球与其他用户分享;二是高效的能源存储技术。看来科技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从绿色出行做起,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陈勇:只要科技和经济结合起来,绿色能源应用、推广的成本降低,效益提升,相信新能源普及指日可待。
周国辉:其实,治理雾霾是所有人的事情,节能环保可以从我们自身做起。比如,杭州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就是很好的绿色出行方式。我们能否尝试一下?
叶祥发:@庞保平 可否集合大家智慧整个绿色出行实施方案,供大家讨论下,可能推动会快点。
……
接下来的几天,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庞保平,在工作之余,开始着手收集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资料。庞保平说,“现在每个单位都车位紧张,上班停车也很难。如果可以划一部分车位提供给使用电动汽车,一定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事实上,在“创新社区”里,大家的好建议都会被提出来研究、采纳。